1950年,南博女院长调查栖霞山文物

  “高才短命人谁惜,白壁青蝇事可嗟”。这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的陈寅恪先生对曾昭燏一生的评价和总结。

  名门之后的才女

  曾昭燏(音同“遇”)(1909—1964年),湖南湘乡人,是晚清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翰林庶吉士——曾国藩的大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中国杰出的女博物馆家、考古学家。生前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为了祖国的考古、博物馆事业,终身未嫁,对中国文物的发掘和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1964年12月在南京不幸逝世。

  曾昭燏出生于官宦之家,12岁入长沙艺芳女校,1929年入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翌年转国文系,1935年留学英国,次年获硕士学位,旋入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实习,作为研究员,参加了柏林地区及什列斯威格田野的考古发掘。1938年返英,任伦敦大学考古学助教,同年,感于国难当头,她放弃英国大学考古学院之聘,毅然回国效力。

  1939年初,曾昭燏任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设计委员,奔波于川、滇一带从事考古研究及征集、调查、发掘等工作。

  1939年3月至1940年9月,共发掘马龙遗址、佛顶甲乙二遗址、龙泉遗址等5处,获得大量文物资料,这是中国考古学家第一次运用外国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进行的“锄头考古”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她随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迁返南京,参加战时文物清理委员会、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统一分配委员会等工作,是联合国博物馆协会9个中国会员之一。

  1949年4月14日,她在上海与徐森玉(1881—1971年,中国著名文物鉴定家、金石学家、文献学家)、王家楫(1898—197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原生动物学的奠基人)等联名写信,呼吁将已运往台湾之文物运回。

  1950年3月,国立南京博物院正式成立,她任副院长兼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持发掘南唐二陵,为研究南唐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1955年任南京博物院院长兼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社联副主席等职。

  曾昭燏不仅对考古、文物收藏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着相当的素养和水平。曾昭燏擅长写词,她写的诗词含意深邃,词藻美丽,曾昭燏的散文也充满生活气息,曾昭燏的书法,风格浑朴、秀整,于雄浑中透出娟秀之气,有着强烈的金石气息。

  首次考察栖霞山文物

  据南京博物院编撰的《曾昭燏文集》中记载,1950年3月她与刘敦桢(1897—1968年,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偰(1907—1968年,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朱希祖之子)等10余人调查了南京近郊的六朝遗迹并合影。在《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 第一、二次野外调查报告》中,提到了“关于栖霞寺的舍利塔,刘敦桢曾有两篇撰文论及”的文章。1949年12月18日早上8时,全体工作人员从文物保管委员会出发,出太平门,沿尧化门至栖霞山下张家库,共计调查了六朝陵墓7处,栖霞寺古迹1处,并附带看了明代两个开国功臣徐达和李文忠之墓,晚7时返城。参加这次调查工作的共20人,文物保管委员会第二组的委员8人,工作人员3人,南京博物院的技术人员9人,因为这次过于匆忙,许多应注意的地方没有注意,应当拍照的地方也没有拍照,所以在1950年2月3日,又进行了第二次文物调查。

  他们一行人在栖霞山等地共工作了两天的时间,得到了一些地方人士的帮助。在提到此次调查栖霞山古迹的时候,特意强调了,由于时间所限,只调查了千佛岩摩崖石刻、舍利塔和明征君碑这三处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情况。在提到千佛岩摩崖石刻的时候,文中说(节选):在山的西崖,有个大佛阁,名三圣殿,内雕一个大阿弥陀佛像,中坐,旁边立着两个菩萨像,佛像连座高四丈,菩萨像高三丈三尺,殿内还立有两个接引佛像。刘敦桢曾于1928年到过这里,当时所看见中坐的佛像和旁边立的两菩萨像,都是面貌庄严,衣褶流美,和云冈、龙门的佛刻比较,不相上下,可以称得上是六朝南齐的作品。

  又说考察舍利塔时描述到(节选):舍利塔在栖霞寺后三圣殿之西,相传为隋文帝所建,其实为五代时物,经过南宋时金人入据建康和太平天国革命时的战争,一部分遭受损毁。

  1931年寺中住持募款修治,刘敦桢曾参加工作,根据原存部分,逐步修复,大致恢复旧观,只有塔顶系当时加上的。这次调查觉得比1931年修复后的情形,还没有多大的改变,只是当时所立的绕塔的铁栏业已部分损坏。

  再提到明征君碑时是这样说的(节选):明征君碑在栖霞寺大门右旁,碑在一碑亭内,还完好,不过游山的人常去抚摸,容易使碑面损坏,并且碑中段边缘上(第一行的旁边)有张某刻了自己的名字在上面,想是最近发生的事。以上可以看出,曾昭燏等一行人,对于这三处国宝单位调查得还是相当细致和周详的,对于一些细节的问题,都描述得十分清晰。

  具体提出文物保护的方案和办法

  在这本《曾昭燏文集》之中,还特意提到了对于文物调查完毕后,所要采取的保存方法、治标方法、治本方法。如,对于六朝陵墓的保护上强调,凡有裂缝的,将断的以及有一部分破裂的石柱、石兽等,能加铁箍的要从速加固,铁箍须用钢板、电焊在用前须涂一层红丹油来防锈,箍后加一层油漆使颜色与原物调和等。

  在提到对于石碑的保护时,方法是,凡倾斜到倒的石碑,须在碑的两侧加钢骨水泥框,将碑夹住,碑和框相接的地方,中间须加一层油毛毡。对于表面风化得很厉害的石碑、石柱、石兽,须加一层化学保护层,现在所有的药品中,砩(fú)晶(一种矿物)是比较合用、比较耐久的东西等等。

  其中具体说明了萧景墓、萧憺墓、萧恢墓、萧秀墓的具体应急保护方法。文集的最后部分是具体报告人名单,他们分别是:朱偰、胡小石、刘敦桢、陈同生、曾昭燏、贺昌群、王振铎以及金宗华,并由曾昭燏执笔完成了此次文物调查报告。

  曾昭燏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任南京博物院院长,能亲自考察栖霞山文物及其六朝遗迹,充分说明了对于文物古迹保护、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现在怎样具体进行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第一手详尽而原始的资料与档案。 张军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