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论证的基本标准
2017-11-07 10:18:33 来源:西安晚报 已浏览次
目前,关于“柴窑”业界说法不一,研究学者比较公认的“柴窑”最早记载,是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即: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鉴于此,我们研究认为论证柴窑的基本条件应该是:
一、应该符合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论述的七条:
1.必须“出”自符合古代“北地”的实名郡县地域。如:北地(郡)华原(县)内的,且在柴荣的“后周”国境内,并有历史记载,能烧制一流瓷器技艺的窑场。
2.必须是五代末“柴世宗时烧者”的最好瓷器;且延续不久就逐渐绝迹了。
3.必须是“天青色”。由于是初创试烧,技术难控,有的天青色较淡,有的天青色较浓;但都有“绿中闪蓝”的基本颜色。即古人不易形容比喻的所谓“色异”。与传统“青瓷”的绿色是有明显区别的。
4.必须有“滋润细媚”的效果。即釉水妩媚动人的滋润,是玻璃质感较强的透明釉(不是乳浊釉),故有“明如镜”之称;尤其好的瓷器一定不开片(谁家的镜子开满裂纹呢?)。
5.有的高档产品“有细纹”装饰。即有划、印等细小工艺纹饰,是古人所谓的“制精”工艺。而不应该解释为“有细的开裂纹饰”。
6.支烧工艺符合“多足粗黄土”的表述特征。即区别于“芝麻钉”、“多点垫烧”、“紫口铁足”、“覆烧和圈饼垫”的支烧工艺。
7.在明初就“近世少见”。非常稀有才“片柴值千金”,“片同金翠”。一定不是大江南北广布的“类似”柴窑瓷器。
二、要符合明清文献记载的补充论述:
(“青如天”与“天青色”基本是一回事。前已注释,不再说明。)
8.“薄如纸”:小器物如杯、盏、碟、盂之类的,器壁应该“薄如纸”、且工艺一次拉坯成型。大器物的器壁适当厚些。(“明如镜”与“滋润细媚”基本是一回事。前已注释,不再说明。)
9.“声如磬”。烧制窑温在1280——1310度间,指碗类如“钟型”器,其声音才可敲击如“磬”,清脆响亮悠长。而在1200度以下的有“裂纹釉”瓷器,一般胎较厚,很难“声如磬”。
10.“诸窑之冠”。必须在当时全国诸窑之中,具有比较领先的科学技术和一流制瓷水平。
三、要符合考古学窑址发掘相对应的实物标本:
11.出土实物证明:是当时极为稀有且可塑性极好的瓷坩土“白胎”烧制而成,烧制窑炉使用的应该是长还原焰的木材,否则是烧不出“天青釉色”的。比如在五代时期的越窑,用“灰胎+青釉”是烧不出天青釉色的,邢窑“白胎+白釉”也烧不出天青釉色,只有北地华原本土的“白胎+青釉”才能创烧出天青釉色。
12.出土实物证明:器型多仿金银器。符合柴荣既喜欢金银器彰显皇家气派,又不奢侈“以泥代金”的节约风格。目前看来,当时北地生产的“白胎”柔韧性、透光性都较好,才能达到可以仿制金银器薄胎的要求。
13.必须符合陈万里先生“文献记载要和窑址、实物相对应”的考古原则。即除了记载和天青色实物外,必须有五代窑址,有窑炉窑具、文化地层、考古报告。
14.必须符合“以史证物,以物证史”的考古鉴定原则。相互对照,相互印证。
我们应该按照故宫博物院瓷器专家耿宝昌先生“有唯物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市场实践“以物证史”的辩证法来证明;运用传统方法加现代科技的方法:眼学、器物标型学、对比学、历史学、地理学、战争学、考古学、地层学、硅酸盐学、现代科学检测分析学(碳14、热释光等),多学科交融,立体化论证,当这些论“点”都指向同一个“五代末期”时,进而再“以史证物”反过来证明柴窑的存在及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解开千年之谜,最终证明柴窑。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