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激情燃烧的红色记忆
【守望家园】
为了留住大量即将逝去的红色记忆,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策划实施了“革命前辈口述史工程”。四年以来,工作组奔赴全国20余地,采访革命前辈316人,采集高清视频资料19560分钟,征集革命文物2486件(套),拍摄纪录片7部,出版图书3本,深入挖掘了连云港地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为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编者
曾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干部、老战士,经历了中国革命的腥风血雨,见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与辉煌,他们凭着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是活着的历史,他们对党的忠贞信念,为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岁月流逝,这些老同志已进入暮年。以连云港地区为例,截至2017年,连云港籍,以及在连云港地区参加过革命的老干部、老战士,健在者已不足2000人,且平均年龄高达86岁,并在以每年500人的速度锐减。
保存于革命前辈头脑中的红色记忆,是一份无比珍贵但又十分脆弱的历史遗产,每分每秒都会随着生命的逝去而永远消失。因此,我们始终保持一种状态——
抢!争分夺秒,只争朝夕,留下影像资料
口述史工程,本质上就是一场与时间和死神的赛跑。我们时刻以抢救的状态工作,优先采访年龄较大且身体不好的老革命,争分夺秒,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留下红色记忆。
公安部原副部长吕剑光虽已住院,但还是坚持卧床接受了将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仅在数月之后,我们就得到了老人逝世的消息。在一次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有一位名叫刘锜的老人,定居天津,曾是万毅将军的警卫员,是连云港保卫战的亲历者,这让我们兴奋不已。可遗憾的是,当我们与其家人取得联系时,得知老人家刚好在前一天因感冒引发了心脏衰竭。这些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工作是多么紧迫,肩上的担子是多么沉重。
四年多来,“口述史工程”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和时间赛跑,先后赴北京、上海、南京、济南、南昌、合肥等全国20余个城市,采访拍摄了316位革命老人,其中既有“红色特工”杨斯德、海军中将徐世平、中共东北军112师地下工委成员李欣、张翼等省部级、将军级领导干部,也有王树全、马自强、董淑胜、刘善元等退伍回乡务农的普通战士。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讲述了革命战争年代宝贵的红色记忆,为挖掘、研究、利用连云港地方革命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口述历史采访,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干部、老同志的关心,反映出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尊重,是对革命前辈晚年最好的慰藉,因而得到他们的积极配合。但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原因,有些记忆因尘封太久而出现错漏,这就需要我们耐心启发——
真情互动,打开业已生锈的记忆之门
很多老革命得知我们要来,早早地把军功章挂在胸前等候;他们聊起激情燃烧的岁月,脸上总是洋溢着当年的意气风发,有时还按捺不住地唱起激昂的战斗歌曲;可谈及惨烈的战斗和牺牲的同志时,又会陷入深沉的思念和感伤。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还特别留意深挖重要的历史信息,耐心细致地引导老人们克服记忆衰退或自身的心理障碍,对指定内容做出深入回忆。有位叫李延年的抗战老兵,时常提到自己被日军强掳至中苏边境做劳工的经历,可一旦追问,却又总是语焉不详,似乎是在刻意回避着什么。经过侧面打听得知,老人的父亲、叔父均死于东北服劳役期间,尸首至今不知葬在何处,老人显然不愿再谈伤心往事。连云港地区被日军强征的劳工,健在的已极其稀少。我们深知此事的历史价值,一直与老人保持密切联系,逢年过节常常登门拜访。经过近一年的沟通,终于取得了老人的信任,将这段尘封心中几十年的经历和盘托出,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回忆得十分准确,当谈到一些我们不熟悉的地点时,他还主动为我们介绍背景情况。临别时,老人一再拜托我们打听当年他们修筑的工事是否还存在,表达了想再去看一看的意愿。
2013年,为了解连云港保卫战的相关史实,我们采访了96岁高龄的李欣老人。在回忆到自己牺牲的战友时,李老泣不成声:“他家里有老婆,抗战胜利了,老公总该回来了,结果没有,她就等了他一辈子……等到死都没看到自己的丈夫。”这位名叫伍志钢的烈士,原是东北军五十七军一一二师中共地下工委书记,1939年9月在鲁南寄宝山反“扫荡”时牺牲,是李老的挚友和参加革命的引路人。
在访谈中增进了解,在互动中加强信任,许多老同志与我们成了朋友。他们向我们敞开心扉,主动为我们提供采访线索,捐赠文物资料,给我们的工作以很大的便利和鼓舞。
口述史相较于文字、图片、文物等传统史料,具有更加直接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质素材。因而,我们——
依托口述史资料 形成宣教工作新亮点
2012年以来,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依托海量视频资料和历史文献,先后制作了七部纪录片。其中,反映东北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影响下,英勇保卫连云港的《连云港保卫战》,荣获第31届江苏省电视金凤凰奖二等奖;《连云港保卫战》《赣榆战役》《血染波涛》三部纪录片在央视网纪录片频道播出。连云港市委还把这三部片子选定为“固定学习日”教材,全市党员干部通过观看纪录片,可以了解到连云港地区革命斗争的风雨历程,诞生在连云港大地上的英雄人物。
导沭整沂工程开始于渡江战役前夕,是体现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重要工程。但这段历史在之前的党史中提的不多,随着大量亲历者的离世,很多宝贵的记忆面临消失。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利用抢救工程的采访资料,2016年下半年,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专题纪录片《沂沭安澜》(上下集),全面反映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新沂河、新沭河工程的全过程,并于当年12月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出。
四年来,我们在对口述史料进行严格考证、系统整理的基础上,精选了100余位访谈对象的口述实录,遵照口述历史的编写规范,先后编辑出版口述历史系列读物——《红色记忆》(第一、二、三辑)。
同时,我们将采集到的“臭狗子阵攻陷敌人碉堡”“战斗前为战友写遗书”“神枪手救下副营长”“蛤蟆山战斗抬伤员”等大量情节曲折、感人至深的段落,整理归纳,提炼加工,编写成适合小学生理解的故事,通过“红色小讲解员”大赛在孩子们中间传播。这些小故事,被小讲解员们以朗诵、舞蹈、歌曲、话剧等艺术形式演绎,极为生动感人,被孩子们接受和喜爱。我们用这种方式传播正能量、弘扬革命精神,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广受好评。
在今年举行的纪念建军九十周年“小讲解员大赛”的颁奖典礼现场,我们还与多位身体状况尚好的老同志视频连线,请他们在大屏幕上与青少年分享自己的烽火青春。他们血雨腥风的过往、激情燃烧的岁月,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特别是他们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令全场动容。
“革命前辈口述史工程”开展四年以来,不仅发挥了“存史、资政、育人”的传统作用,而且起到了党委、政府与老同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全社会营造了弘扬主旋律,尊重老同志、爱护老同志、学习老同志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