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两百件“传家宝”不留后代捐赠故乡 张元济一门三代家风传
2017-10-30 09:15:51 来源:嘉兴日报 已浏览次
今年是张元济诞辰150周年,同时也是商务印书馆成立120周年、海盐的张元济图书馆建馆30周年。从今年6月开始,多种纪念活动陆续在北京、上海举行。
10月25日,第五届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海盐张元济图书馆召开。26日,《文心事象——张元济先生后人捐赠文物图录》首发,同时,张元济先生后人捐赠文物特展区在海盐县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让这位中国近代杰出的出版家、教育家与爱国实业家儒雅而又充满务实作风的形象再次浮现在人们眼前。
10月,阳光明媚,张元济孙女张珑、孙子张人凤应邀回到了家乡。
10月23日下午3时半许,他们到达海盐。4时,未及休息,便急匆匆赶至海盐县博物馆。“张元济先生后人捐赠文物展”的展陈基本布置完毕,静待26日开展。同一天,《文心事象——张元济先生后人捐赠文物图录》首发。
这是海盐博物馆新开辟的一个特展区。今年,张氏姐弟共向海盐捐赠了25件家藏文物。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张元济之子张树年,以及张珑、张人凤姐弟陆续向家乡捐赠各类文物(物品)近150种,200余件,包含近代文献、张元济手泽等,人们今后能够长期欣赏它们的真容。
把最不舍之宝贝也捐了
虽已耄耋之年,步伐蹒跚,张珑和张人凤还是在展厅里流连了一个半小时。那些摆放在展厅里的物件,有许多他们已多年未见。有些,则是两人前不久刚刚捐赠的。
“白地轧道粉彩八仙祝寿碗、盘”这组餐具曾是他们家里珍藏的传家宝,整套原有一百多件,一直珍藏在箱笼中。张珑少时并未能一视其全貌,但母亲曾经见过——八仙过海,形态各有不一,但活灵活现。
“这是曾祖母谢太夫人的陪嫁。她是江苏武进望族,东晋谢玄之后。可惜的是,文革中大都捣碎了,只残存了八件。”这一次,张珑将它们全部捐了出来。“布展时,开始只摆了三件。我昨天一看到就急了:能保留下来不容易啊,怎么还让它们分开!”
海盐县博物馆随即作了调整。
这是包含着张氏姐弟深刻回忆的物件,张珑曾经请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专家陈华莎鉴定过,它们属于清道光年间民窑烧制的精品。
蓝釉金彩莲池(荷塘)鸳鸯纹赏瓶,是另一件家传宝贝,也经陈华莎鉴定过,为光绪官窑所制。张珑在北京的博物馆曾经见过类似赏瓶。“这是光绪帝赐给我祖母的父亲,兵部尚书、军机大臣许庚身的。后来,这件赏瓶随祖母‘嫁’到了张家。”它原在文革之初因抄家而遗失,未想遭遇劫难十多年后,随着平反政策的落实,能够得以发还,而且没有损毁。张珑很是感慨:“真是难得,这是我们的意外之喜。后来,父亲(张树年)把这件赏瓶送给我,被我从上海带到了北京。我也已经欣赏它30多年了,这次捐出来,大家一起欣赏吧。”
既为“传家宝”,为何不再留给自己的孩子?姐弟两人觉得,传给自己的后人,并不能保证永久地传承下去:“这是我们对先人的责任,他们的遗留之物,若不能妥善处理,问心有愧。万一损坏,或是流到市场,对不起爷爷,对不起祖先,对家族也是耻辱,是伤害,放在博物馆,哪怕我们不在了,也能放心。”
张珑也有不舍之物。
《初拓三希堂原本》成于清乾隆十五年,共32册。这是祖父所赠,张珑的心爱之物。“我初到北京时,游北海阅古斋,看到三希堂石刻,非常震惊。”那时她常和祖父通信,写写日常点滴,“我就说我要去拓下来。我那时真是天真啊,以为拓碑很简单。祖父回信说拓碑需要专业知识。没想到的是,祖父后来居然设法买了这三希堂拓本送给我。”
这部书,她原本没想捐,因为其中包含着她对祖父太多的回忆以及祖父对她的感情。“这是我最宝贵的财富。祖父是个很严肃的人,但对我们又爱护备至。他的爱护不是溺爱,而是教我们怎么做人。”张元济会因为张珑花了一个暑假学会打字,送她打字机;三希堂拓本也是如此,她愿意学习,喜欢学习,他就买来鼓励。
犹豫了多日,最终,张珑还是决定把这部书捐出来。“对于这套书,我希望以后有人将它影印出来。这是初拓本,祖父看上的版本一定是非常好的。”
在捐赠物中,有三幅字对张珑来说意义深刻。上世纪40年代,张元济不愿为日伪效力,生活拮据,卖字贴补家用。一次,他曾应李伯涵之请,为其书写对联,两人因此结识。李伯涵,即是若干年后成为张珑爱人的李瑞骅的父亲。1952年,李瑞骅从加拿大留学回国,随父拜访张元济,与张珑相识,从而结下姻缘。另两幅书法,则分别是张珑1954年结婚前李瑞骅向张元济求字所书,以及张珑结婚时爷爷所题贺诗。
张元济在卖字时常盖两方印:张元济印、壬辰翰林。张人凤记得,这种印大大小小有十几方,题招牌、书对联、写扇面,所用各有不同。文革抄家时,这些印章都未能幸免。后来落实政策,有明显姓名标识的印,如“张元济印”,被发还张家,但“壬辰翰林”只有最大的一方回归。“大概这两方大印外观完全一样吧。这是唯一剩下的壬辰翰林印了。”
两方印章,属于张人凤今年夏天捐赠的物品。他今年的捐赠,除了印,还有爷爷自制并伴随其几乎一生的镇纸与印规。
清光绪庚寅年(1890),张元济中举,兴奋之余,他在杭州定做了一套铜质镇纸、印规。“一直在祖父手边的,特别是镇纸,我小时经常看到,天天放在桌上,一直用到他去世。”
三代捐赠,家风传承
1914年,张元济在上海极司菲尔路置地建造住宅,底层大厅与中层客厅有一道门,张元济手书先祖大白公家训:“吾宗张氏,世业耕读。愿我子孙,善守勿替。匪学何立,匪书何习。继之以勤,圣贤可及。”请人镌刻,置于拉门之上,此宅出售后,张元济手书家训便在家中保存下来。张元济图书馆建立之后,张树年便将家训四条屏捐出。张人凤少时虽未看过这四条屏,但他记得小时候,祖父曾拿着家谱给他讲家训、家族故事,“这家训可说是祖父一生品质的写照。”
张元济重视的不仅是家庭教育,还包括国民教育。“清末,祖父加入商务印书馆就是为了普及教育。”他不仅撰写教科书,1910年,他去欧洲考察出版、教育,参观时他特别注意两种教育——德国职业教育和意大利特殊教育。还买回许多有关的特殊教具:盲人读物、盲人打字机、盲童触感理解几何体的教具——木质几何模型。保存下来的木质几何模型也由张人凤在几年前捐出。“南京有专家考证,最早在晚清关注中国特殊教育的就是我的祖父和蔡元培、南通张謇这三位老前辈。这组教具就是见证。”
“捐赠不仅是为了传承保存,还有我们张家对家乡海盐的感情。”张人凤记得祖父对家乡感情深厚,少年时期在海盐生活学习,直到抗战前,每年都回海盐扫墓,祖母也安葬在海盐,“现在海盐县对祖父非常重视,纪念馆、图书馆,最好的中学命名为元济高级中学,对他的纪念搞得非常好。这些东西放在家乡,能让家乡的学生、民众有更多机会,更直观地接触了解祖父。来了以后,我们去看了博物馆的展厅,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
张元济曾收购浙江嘉兴府乡邦文献及先世著述刻本、稿本等,1941年分二十多批捐赠给合众图书馆。其中包括嘉兴府先哲遗著476部1822册,海盐先哲遗著355部1115册,张氏先世著述104部856册。
这当中,海盐先哲著述注明为“寄存”合众图书馆。他原本计划将这些古籍捐赠给家乡海盐,因无处存放,暂时寄于上海的合众图书馆,希望有朝一日海盐建设图书馆后,能让海盐文献回归故里,但直到1959年去世,余愿未偿。这些古籍文献因此留在了沪上。
“无偿捐赠,其实是张家的家风传承。”张珑回忆,捐赠是祖父一直以来的习惯,他捐赠的有价值的很多,古籍、家传珍品、地产,祖父都捐过。
《元谢应芳手书佛经六种》原是谢氏家族世代保存,张元济母亲是谢家独女,此物随嫁进入张家,传至张元济那一代人时已有六百多年历史。1953年,张元济将此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在给时任局长郑振铎的信中,张元济说:“藏之私邸,决非长策,合亦献给国有。”
同样是在1953年,经张元济建议,商务印书馆董事会决定,将“涵芬楼”旧藏烬余善本中《永乐大典》和东方图书馆的全部图书捐献给政府。
此外,捐给国家文物局的,还有明末清初文学家龚鼎慈和孙承泽写给张家九世祖张惟赤的条屏以及澹归和尚真迹条屏、家藏清初鹿鸣宴杯盘等。
1951年,张元济将张家在海盐的老宅捐赠给海盐中学以作办学之用。同样被其捐献的房产,还有他在庐山的一套别墅。
张元济逝世后的若干年之间,张树年捐赠出的张元济信札、书法、书作、物品等,亦难以计数。
张氏后人从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人可能觉得很难理解,觉得这些可以拿去变卖,但我们从未如此想过,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好东西必须捐掉,流传下去,我们更珍惜这种文化传承。”记者 陈 苏 刘艳阳 摄影 袁培德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