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钧窑贴花炉:民族风大气范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元钧贴花炉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时间相对较短,这一时期除了大名鼎鼎的元代青花瓷外,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实际上仍然是磁州窑系、钧窑等瓷种。其中钧瓷在经历了两宋的发展、鼎盛,进入元代后各地相继模仿烧造,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钧窑系。

 

  元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极端的统治,使得中原传统的文化受到改变,在陶瓷方面,原本典雅、含蓄的审美被实用、粗犷的艺术风格所替代。在宋代,无论官钧还是民钧,器物造型都较为规整,胎体略薄,胎质细腻,呈灰褐色,施釉厚薄得当,且施满釉,器底露胎处大都施酱褐色护胎釉。到了元代,钧瓷大多是为了满足百姓日常生活所需,注重实用,工艺品质上逊于宋钧,但贴花、刻花、雕塑、镂空等工艺的广泛使用却是元钧的一大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宋钧清新、淡雅的艺术表现截然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件贴花夹板钧瓷炉(右上图),高16cm,直口折沿,两侧立耳,圆腹,三足。炉颈肩处贴塑花饰。通体施天蓝釉,施釉不至底足,釉质肥厚莹润,釉面厚薄不匀,整个香炉造型美观大气,充分体现了元钧的特点。此炉是香港宝港拍卖公司今年5月春拍“道蕴:中国高古瓷器珍品”中的拍品,估价180000至220000港币。该件钧瓷炉与1970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带有“乙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十五字款识的钧瓷三足炉在形制上极为相像,与北京西城元代遗址出土的钧瓷连座瓶一类,同属于元代流行的典型式样。

 

  元钧中的精品不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还刻有时代和民族的烙印,是历史发展和文化融合的见证。

 

  元代钧瓷窑口众多,虽存世量较多,但立件也是较为少见,其奔放、随意泼洒的红斑与高大繁复的形制,展现了元钧浑厚的气魄和艺术风格,将钧瓷带入另一种艺术层面。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