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考古学研究正在向“四化”迈进

  10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办2017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十四讲,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高蒙河教授以《由公众考古到公众考古学》为题,就公众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实践过程、学科建设以及公众考古学的未来发展之路等内容与广大听众进行了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雪莲、刘瑞等参加本次学术报告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约30余人聆听本次学术讲座。学术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刘国祥研究员主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高蒙河教授发言 本网记者齐泽垚/摄

  高蒙河教授指出,中国公众考古学的概念出现虽说比较晚,但中国公众考古学的实践活动出现相对较早。在公众考古的早期实践活动中留下了徐旭生、夏鼐、苏秉琦、张忠培等考古学前辈的足迹。

  老一辈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带队的宝鸡斗鸡台考古得到民国陕西省政府、企事业等社会各界的各种帮助,开陕西考古和公众考古先河。1934年7月9日至10日,陕西考古会在粮道巷本会陈列展室公开展览斗鸡台第一次发掘成果,展览期间观众众多,反响良好。1935年6月,陕西考古会举办第二次公开展览,展出斗鸡台第二次发掘文物数百件,影响范围较第一次更大,西安各报纸纷纷报道并对此次展览予以好评。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与夫人等莅临参观。

  夏鼐先生的日记中对于公众考古的关注则随处可见。苏秉琦先生曾经指出公共考古就是引导社会和公众形成正确的“考古观”或“文物观”乃至“遗产观”,促进公众更好地了解和支持考古文博工作,并成为公众考古一员。

  通过梳理回顾中国公众考古的实践历程,高蒙河认为,我国社会公众与考古的关系历经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受众型的公众考古阶段、关注型的公众考古阶段、参与型的公众考古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中国公众考古的传播也经历了从专家自发性为主,单向普及传播,公众参观、接受为辅;到专家话语权为主,开始自觉讨论公众考古必要性,公众和媒体关注并举;再到专家角色转变,不再是考古资源唯一的权威解释者,而是担当起对公众和政府进行沟通的角色,公众和社会媒体对于文化遗产的看法和价值观获得了发言权等三个发展历程。

  随着公众考古实践的的不断深入,中国考古人的考古工作内涵也不断扩大,“发现、研究、保护、利用、传承”已经成为考古工作者必须承担的职责。图书报刊、广播影视、新媒体正在越来越关注考古,成为了公众考古传播的重要抓手。公众考古正逐步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视野。

  丰富的实践需要专业的理论指导。中国公众考古实践也在呼唤更为专业的公众考古学的诞生。高蒙河强调,无论是称为“公众考古学”还是“公共考古学”,二者其实并不矛盾,实为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不必强求非要用这一个取代那一个。从学科建设上讲,公众考古和公共考古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必将成为公众考古分支的两个学科增长点。公众考古学必将向“多样化、专业化、整体化、学科化”迈进。

  高蒙河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公众考古仍将持续大众化的传统,以吸引更多的大众参与和互动为主要走向。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