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底厚实的内蒙古可移动文物
2017-10-16 12:10:51 作者:院秀琴 来源:内蒙古日报 已浏览次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继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之后,国家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又一次重要的国情国力大调查。如果说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相当于文化遗产领域的“不动产登记”,那么可移动文物普查则是对文物“家底”的进一步清查。
自2012年以来,我区严格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顺利完成文物摸底调查、文物认定、数据采集、登录、审核、总结报告编写、验收报告编写等各项工作,至2016年12月通过验收。登记文物总量翻番、总量排名全国第六的普查成果,为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文物总量排名全国第六
相对于建筑、遗址等这些无法移动的文物,可移动文物指馆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
“2012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的总体要求和统一部署,我区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科学、规范、有序、高效开展。”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厅厅长佟国清告诉记者。到2016年8月31日,我区完成了12个盟市全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的自治区终审工作,审核数据率达到100%,将普查数据全部上传至国家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平台,登录率达100%.
5年耕耘,成就喜人!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区共上报文物1125464件(套),共计1506421件,其中珍贵藏品16054件(套),文物古籍类珍贵文物15916件(套),珍贵化石标本138件(套)。文物古籍类一级珍贵文物2152件(套),二级珍贵文物5397件(套),三级珍贵文物8367件(套)。
作为普查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我区按要求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收藏单位名录》。摸清了我区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基本情况,为下一步文物保护措施的制订、实施、利用等提供了必备依据。
今年4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显示,我区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为442家,在这次普查范围内的有357家。上报文物1125464件(套),登记文物总量翻了一番,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名第六。
更为可喜的是,通过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我区国有收藏单位的藏品实现了由纸质账本到信息化和数字化飞跃,藏品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实现馆藏文物信息化,为馆藏资源共享、文物定级、文物保护修复、普查相关课题研究等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年投入普查经费4457余万元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调查任务重,工作难度大。为此,自治区文物局分别与自治区档案局、教育厅、民政厅、文化厅、国资委、财政厅、新闻出版局七部门联合转发国家七部门的通知,对全区各部门各系统的普查工作做出统一安排部署。
2013年5月2日,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国家要求,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明确了普查的意义、目标、范围、内容、经费保障等。随后,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时间表、任务书、责任人一览表》,层层压实责任。
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李鸿英介绍,5年间,全区普查投入经费总计4457余万元,主要用于购买可移动文物普查设备和人员培训等普查工作,为全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为了有效促进盟市普查工作,自治区普查办对各盟市旗县区每年补助普查经费10万至50万元。
在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过程中,各级普查办都加强了本辖区的普查档案建设管理工作,对普查各工作环节所形成的文件资料、调查表、总结汇报、普查数据等内容都进行了及时的收集与归档整理,完整记录和保存了普查工作的工作过程、工作方法和普查文物数据。各级普查办和收藏单位逐步完善藏品账目及档案资料,对所收藏藏品均已建立起了纸质和电子档案,相互对照,加强可移动文物管理。
2013年12月10日,涵盖普查基本要求,历史、民族基础知识等内容的简明知识读本《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800问》编辑出版并在全区发放,起到了有效的科普教育作用。乌兰察布市博物馆拍摄的公益宣传片《可移动文物普查进行时》在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中荣获考古动漫微电影类一等奖。
2820人参与普查
自治区文物局、各盟市旗县区文物部门和各级普查办,针对普查的关键环节,确保各项工作科学、规范、有序推进。
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王大方告诉记者,为确保普查高质量按时完成,我区建立起普查队员、普查专家、普查志愿者3支普查队伍,共投入普查人员2820人。向全区国有单位958名普查员发放了普查证,全区总计参与普查专家263人,普查志愿者621人。
为了加强普查人才队伍建设,全区上下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89期,培训人员4480人次,培训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标准规范、工作要求、信息采集、数据登录、工作管理、在线填报、审核流程、离线填报、单位及用户管理、信息管理操作、报告编制、文物定级等内容,让各地可移动文物普查业务骨干迅速熟练掌握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技术。
从2015年11月9日到2016年7月14日,由自治区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索秀芬带队,组织于宝东、郭治中、苏东、铁达、庆巴图、尹建光、丁勇、娜仁高娃等自治区文物专家以及盟市旗县区文物专家共同参与,行程3.5万公里,对12个盟市102个旗县区的86家文博单位进行了文物定级的初步筛查。
2016年12月21日至27日,自治区文物专家委员会对初步定级文物进行了审核,最终确定3284件(套)为珍贵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89件(套),二级文物651件(套),三级文物2444件(套)。
普查实施5年来,全区各级普查机构和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克服困难、任劳任怨,按时、按质、高效地完成了可移动文物普查各项工作任务,涌现出了一大批工作成绩突出、精神风貌高尚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普查工作的顺利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4月7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总结电视电话会议,自治区文物局博物馆处(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赤峰市文物局(赤峰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荣获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索秀芬、李丽雅荣获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个人。
9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总结电视电话会议,呼和浩特博物馆等59个单位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王太平等159名同志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个人。
为珍贵文物提高“待遇”
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我区发现大量馆藏藏品亟需保护,因而围绕各类珍贵文物开展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
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马天杰告诉记者,内蒙古博物院开展了馆藏壁画、皮毛文物,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了漆器、金属器、丝织品、纸质文物,赤峰市文物局开展了辽代壁画、纸质文物、青铜器文物,兴安盟博物馆开展了丝织品文物等专题保护修复工作。各收藏单位对普查中发现的濒危文物都进行了紧急修复,防止文物进一步损毁。
针对普查中发现文物保护环境欠佳的问题,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兴安盟博物馆、鄂尔多斯博物馆、扎赉特旗文物管理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获批经费用于馆藏文物环境监测、购买恒温恒湿设备、定制文物架柜和囊匣等文物预防性保护设施。
这些文物保护和修复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保护了一批珍贵文物,也促使博物馆文物保护研究工作走向更高的水平,同时也为我区博物馆事业培养更多的文物保护业务技术骨干。
2016年1月至10月,自治区普查项目部依托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承担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钱币类文物专项调查项目”。这次由国家文物局确立的专项调查项目的顺利完成,对于钱币类藏品管理上存在的征集来源佚失、鉴定工作较少、钱币鉴定技术问题、登记信息缺失、分类方式失当、缺少修复和预防性保护、缺少专业人才、缺少延伸性研究和利用等,提出了包括建立钱币的征集机制、鉴定机制、登记机制、分类机制、库房保管机制等一系列对策建议。
让文物价值充分释放
自治区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侯俊告诉记者,这次普查工作完成后,我区公布藏品单位276家,其中博物馆类和纪念馆类国有收藏单位绝大多数藏品以各类展览、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丰富多彩的藏品,弘扬了民族文化,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2016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中国主会场设在内蒙古博物院,国家文物局举办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和自治区文物局举办的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同时开展,展览以“典守文明识珍录宝”为题,时间从5月18日持续至7月18日。全区普查新发现文物集中展示,惠及公众。
这次成果展分为图片和新发现文物展两部分,展出图片500多张,新发现文物300余件(套),文字1万多字。文物、文字、图片相结合,全面介绍了我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果,展览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参观人数达10万余人次。
2014年-2017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草原文化遗产日期间,赤峰市、阿拉善盟、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等盟市旗县文物部门举办了24次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图文并茂,展示了盟市旗县普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重大新发现,社会效果良好,参观人数达50万余人次。
2017年9月6日草原文化遗产日期间,由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承办的大型展览“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与观众见面,制作展板47块,自治区普查项目部、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12个盟市参与展出,全面展示我区普查成果,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