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三江村:600多年前绍兴抗倭“最前线”
地处袍江的“三江村”,原是斗门镇的第一大村,有村民1700多户,5000余人。不但人口众多,姓氏也多达79个。大家不禁有疑问:一个村的姓氏,为何如此繁多?
“三江所城”由来
据了解,明洪武年间,三江村的位置属于荒凉的海边,这里不是一个村庄,而是一座兵营,为了防御倭寇入侵,朝廷便在此筑所城,称为“三江所城”。资料记载,这里当时驻扎了1352名官兵,统领这支军队设千户(明代官职)5员,百户15员,镇抚1员,相当于一个团的建制。
为抵御倭寇进犯,当时的明朝政府在沿海地区设立御海建制。一般一个地区为卫,下面设千户所、百户所,建所城。“三江所城”即是其中一个千户所城,也是目前绍兴仅存的一处所城遗址。
笔者在《三江所志》也见有这样记载:“三江外港口深阔通大洋,甚为险要,若贼船泊宋家溇(今马山镇),突入腹里,从斗门一带官塘可抵郡城,越江而北为浙西赭山,乃省城第一天锁也。”由此可见,所城当年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后来,三江所城由军用驻地转为民居,许多老兵在此定居下来,并逐渐发展成为“民物殷阜,居无隙地”的海边小城。
“姓氏多的另一个原因是移民,自嘉庆五年汤绍恩太守建三江闸后,迁来此地垦殖、晒盐的人越来越多,当时不少地方还处于无主状态,胆子大的便捷足先登,在此安营扎寨,并且由城内发展到了城外,形成南门姚、童家、李家、百周湾等自然村。”绍兴文史专家、《斗门地名》作者吕山老师介绍说。
“官塘”直通三江所城
“600年前,为了建这个‘三江所城’,当时的绍兴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今从绍兴客运中心驶往三江的宽阔路面,前身就为‘里官塘’。”吕山老师说。
“官塘”缘何而修?一个“官”字点明了它的“官家”身份。据《万历绍兴府志》载:“昌安塘在昌安门外,直抵三江海口,三十里,洪武二十年筑三江城,因为堤筑铺舍焉。”
志书所载的“昌安塘”亦即乡人口中的“里官塘”,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与三江城同龄。当时建三江城的时候,那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海滩,要从府属八县征调劳力,这一条塘路就是主要的通道,且沿堤(塘)筑铺舍,以供各县民工临时住宿,其情状犹如当代围垦海涂。
吕老师说,三江城修起来后,这一条塘路又兼具了军事的性质。明以后,战备渐渐松驰,三江城内的驻军改为季节性驻扎。冬季潮位下降,驻军相应减少,春汛到来时增加。为适应这种需要,官塘也必不可少。市民记者 谢云飞 文/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