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四年努力澄清可移动文物家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我国继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之后,在文化领域开展的又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此次调查对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可移动文物存量巨大的运城市来说,意义非凡,责任重大,这不仅是彻底摸清文物家底的艰巨工作,更是全面检验文博队伍的重大考验。从2013年5月至2016年7月,运城市“一普”工作在国家和省级文物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在运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下,在4027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积极配合与全体普查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经过三年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详实可靠的数据,出色地完成了各阶段的任务,顺利通过了各级专家验收,为“一普”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次“一普”工作自开展以来,就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运城市市长与分管副市长在安排部署该项工作时,要求各县调整工作重心,把可移动文物普查作为近几年文物工作的重点,并多次听取文物部门专项汇报,分管副市长还亲自到文物部门进行实地督导,查看人员、经费、办公场所的落实情况。运城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编制了工作方案,抽调了120余名业务强、素质高的专业人员,组成19支普查队,这些队员多数是参加过“三普”工作的业务骨干,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够快速进入角色,迅速开展工作。

 

  普查的整个过程中,市县两级政府在经费上给予了充分保障,把普查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足额,拨付到位。运城市财政局共列入普查经费180万,13个县(市、区)共拨款239.7万元。这些专项经费被精打细算地用于“一普”工作的普查设备购置、普查人员培训及会务、普查宣传、普查资料印刷、车辆燃油、档案整理及数据处理、普查人员奖补等方面,保障了普查的顺利开展。

 

  本次普查涉及的单位总数大,行业门类众多,普查内容又是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国有可移动文物。为了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运城以普查为契机,采用媒体报道、专题网站、群发短信、印发简报、海报宣传、大型活动宣传、评选表彰“普查之星”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大造声势,广泛宣传。不但使各级各类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了解了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配合普查工作,还使社会民众也积极关注支持普查活动。垣曲县新城镇清源村李姓村民提供家有汉代陶罐,并将此物捐给了博物馆;垣曲县退休教师靳煌朝捐赠清道光五年、道光十一年及民国二十六年祖传匾额三块;河津市北午芹村一处建筑工地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百余枚宋代古钱币,与河津市文物局工作人员沟通后,将这批古钱币移交河津市博物馆;盐化退休职工李竹林为盐湖区普查办提供了有关盐池文物方面的信息,退休干部张培莲向普查队员提供了大量书籍资料;芮城县汉渡乡南节义村李世龙兄弟3人将先辈李子实遗留的一把佩剑捐献给县博物馆;芮城县柴村农民王成才把家藏的一大批宋版、明版和古代名书字画捐给县博物馆;芮城县大王乡金胜庄村民郭希勇向县博物馆捐献了他在1987年修地时挖得的一个仰韶中期彩陶罐,通体完整,色彩艳丽,造型别致,为省内罕见。

 

  运城市可移动文物数量大,普查登录任务艰巨,为了确保普查的进度,“一普”办成立了行内、行外两支队伍,采取齐头并进的普查方式,并制定了“以奖代补”办法,规定在符合国家局的标准规范前提下,每完成一条数据登录,“市普查办”奖励10元,这项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普查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全市共奖励补贴了22万元,分工合理,责任到人,奖励到位,使前期每个普查队每天可登录藏品数量由40-50条提高到90-100条。由于全国普查在线平台上传数据对网速要求极高,白天上班单位用网人多,网速极慢,大多数信息员白天工作,后半夜上传数据,保证了运城的普查进度一直保持在全省前列。

 

  为了确保普查质量,采取专家负责,严格把关的做法,实行专家包县制。平均每个专家负责5-6个普查队的数据审核工作,规定每个普查队采集300-500条藏品信息后,及时联系专家,进行逐条审核。县、市、省三级专家层层把关,确保了普查数据的质量。

 

  经过近四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对运城4027家国有收藏单位的文物调查,确定了全市收藏文物的国有单位65家,行内27家,行外38家。65家收藏单位共采集登录藏品69164件/套,实际数量355836件,其中珍贵文物4817件/套,采集登录数量位居全省前列。运城“一普”办被山西省文物局推荐为全国文物普查先进集体。

 

  这次普查,使运城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得到了彻底澄清,文物资源经历跨行业跨地区整合,文物内涵经过专业性挖掘和专题性汇总,文物价值得到实质提升,运城可移动文物的地域特色得以确定,为文物作用于经济社会的总体布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文物保护的后“一普”时代。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