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梆韵闹新春 河北博物院把戏楼“搬进”展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市民在河北梆子戏服前拍照纪念 曹语童 摄

 

  1月21日,“金声天韵——河北梆子艺术展”在河北博物院揭幕。该展览将河北梆子近两百年的历史脉络用珍贵的老照片、唱片、戏服、演出等实物展开在人们眼前,让观众从听觉到视觉领略河北梆子的魅力,并共同参与到传统戏曲的保护和弘扬中。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以明朗、刚劲的唱腔流传于京津冀等地。2006年,河北梆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介绍,该展览由“艺海沉钩”“梨园盛景”“戏韵悠长”和“满庭芳华”四部分组成,通过文字、剧照、演出和电子互动等方式,加深人们对河北梆子的印象。

 

  展厅内将张家口蔚县宋家庄“穿心戏楼”进行了复建。拥有独特设计的“穿心戏楼”台基中部留有走道,平时过车行人,唱戏时走道盖上木板就成了大舞台,故得此名。展览期间,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员将不定期登台表演,当日上演的《蝴蝶杯》选段便赢得了满堂喝彩。

 

  此外,展览还设计了诸多互动项目,“请为我们伴奏”有两台仪器,参观者可根据提示按键,“敲出”河北梆子的锣鼓点;《宝莲灯》等十几出梆子戏的剧照下附有二维码,观众扫码就能聆听经典选段。

 

  记者现场看到展厅里吸引了不少市民,40个生、旦、净、丑脸谱挂在红墙上。据工作人员介绍,脸谱是根据戏曲中角色的性格和特征在脸上画的各种图案,不少市民可在触摸屏上画出自己心目中的脸谱图。

 

  据悉,大厅内还陈列着对河北梆子的角色行当、唱腔、戏服、盔头、道具的介绍和实物展示,均由河北博物院与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艺有限公司共同筹备,展出时间将持续至4月。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