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工精湛的清代剔红如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意”是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多用金、银、玉、竹、牙等制作,头部呈灵芝形或云形,柄弯曲。

 

  如意是由古代的挠痒搔头发展而来,搔头前端为手指形,脊背手触不到的地方有痒,可用搔头挠抓止痒,能如人意,故文人雅士赋之以名“如意”。佛教中也有类似搔头的工具“阿那律”,和尚在讲经时多记经文祝词于如意柄上以备忘,功能类似于官员的手板“笏”,如意渐渐成为佛教的象征。唐代张祜《题画僧》诗之二:“终年不语看如意,似证禅心入大乘。”唐代之前的如意均为实用器物,如意头部还是“抓手”形状。唐代才开始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如意”,如意头已经逐渐变化为卷云纹。云自古就是吉祥的象征,代表着高贵和祥瑞。把云头纹装饰到如意上,代表着如意开始从实用功能到象征功能转变。明清时期,如意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吉祥物品,制作用料和工艺水平都无所不用其极。皇室、王公贵族或大富之家都少不了如意作为家居装饰,故宫里面便收藏有品类众多、规格不同的如意,用于寝殿陈设或是选妃、登基、赏赐大臣之用,也是人们馈赠家友的绝妙之选,“吉祥如意”“称心如意”等祝福语便是由此传播开来。

 

  安徽博物院收藏有两件精美的清代剔红如意。剔红属于雕漆范畴的一种,把朱漆一遍一遍地髹涂于胎体上,少则几十遍,多则上百遍,待达到所要求的厚度时,再用刀在漆层上雕刻出花纹,最后打磨上光,极费工时。

 

  上图所示这件如意长42厘米,木胎,漆色红润,图案生动精准,搭配暗色的锦地纹,颜色分明,立体感强,亦有“锦上添花”之意。如意头部雕刻的是一只竹编花篮,莲花座,鼓腹,篮里装满了花卉水果,可以辨认出的就有石榴、仙桃、菊花、葵花和牡丹花等,在方寸之间能清晰地雕刻出这么多类品种,并且栩栩如生,自然舒展,很能体现制作者的高超的雕工技巧。蓝系垂搭在一侧,上面扎有一条如意飘带,迎风飘扬。花篮是八仙中蓝采和所持的宝物,能广通神明,花篮纹饰亦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吉祥纹饰。手柄雕刻缠枝宝相花纹饰,中部装饰的是蝙蝠牡丹纹,硕大的一朵牡丹占据了醒目位置,还有几朵小花将开未开,两只蝙蝠相对嬉戏。如意尾端描绘的是蝙蝠龙鱼图。牡丹寓意“富贵满堂”,蝙蝠寓意“有福”,龙鱼表达“鲤鱼跳龙门”的祈愿。整件如意线条流畅,纹饰繁而有序,极富美感,还传递出富贵吉祥、长寿安康、功名高中等美好愿望,不失为一件承载人们美好愿望和祝福的送礼赏玩佳品。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