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帛文化展》策展人谈“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策展人员打开盛放竹简文物的盒子。 曾洁 摄

 

  “如何通过展览拉近文物与公众的距离,对我们来说是崭新的课题”。正在济南紧张筹备《中国简帛文化展》的策展人刘绍刚9月2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距离《中国简帛文化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还有3天,策展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古文献研究室主任刘绍刚与同行的工作进入最为庄重的环节:将从全国20家博物馆、考古所、高校运送来的,凝结了中华民族1700多年历史的850余件简牍、丝帛文物放进展柜。记者跟随刘绍刚了解了展览背后的故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策展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解简牍文物的保存方式。 曾洁 摄

 

  考古工作人员将数十个方形盒子逐一打开,轻轻掀开覆盖在盒子里的白纸,一条条“安睡”在密封试管里的简牍展露在人们面前。帛书也用方形盒子盛放,不同的是,它们以中国传统的装裱形式保存,颇有艺术气息。工作人员带着手套、穿着工作服,小心翼翼地把一根根竹简、一幅幅帛书放进展柜。26日,它们将与山东观众见面。

 

  此次展览共分为总序、简帛时代、吏治与法制、精彩的物质生活、丰富的精神世界、古典重现、齐地兵书甲天下、丝路边关、书法艺术等9个单元,涉及简帛时代的各个方面,力图通过珍贵的简帛材料,对当时社会进行全景展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策展工作人员打开保存帛书的外壳。 曾洁 摄

 

  刘绍刚指着展柜上方的文物简介说,中国的简帛文化虽然成果斐然,但一直没能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普通大众认识和了解它,《中国简帛文化展》在立意之初就确定了“让普通观众看得懂、感兴趣”的策展原则,期望能在简帛和公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展陈设计、内容选取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策展人员将帛书放进展柜。 曾洁 摄

 

  刘绍刚说,这些简牍、帛书上的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政治、外交、军事、医学、交通等多方面知识,参与展览筹备的专家学者在进行展览的文本修订工作时,不仅要保证知识的系统化和准确性,还要通过简明易懂的语言、生动的插图、新鲜的多媒体模拟体验等手段让观众看懂展览,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如何通过展览拉近文物与公众的距离,让文物活起来,对于长期做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来说还是个崭新的课题,需要继续做深入探索、积累经验,刘绍刚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