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第一牛——鎏金铜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鎏金铜牛(图1、2),西夏,1977年出土于西夏陵区101号陪葬陵。现藏宁夏博物馆。模制浇铸成形,腹内空心,外表通体鎏金,造型生动,比例匀称,形象逼真,是西夏文物中的精品,工艺精湛,号称“西夏第一牛”,是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其为“国宝”。

 

  铜牛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重188公斤。中空,外表通体鎏金。牛屈肢而卧,双眸远眺,四肢有力,体态健壮,线条流畅,形体硕大。铜牛的出土一方面反映了西夏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说明西夏的青铜冶铸技术和表面装饰工艺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与中原王朝大致相当,浇铸采用了传统的外范内模制作技术,并使用金属模具。表面装饰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金属装饰工艺鎏金技术,鎏金起于先秦,汉代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之后历代均有发展使用。方法是,把金汞混合物(俗称金泥)用“涂金棍”均匀的涂抹在器表,再用适当温度烘烤,使汞挥发,金滞留于器表,经洗刷磨压,发出光亮的鎏金层,在各个朝代,许多贵族墓葬多陪有鎏金之器。这种金属表面的鎏金装饰工艺流程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工匠有高超的技艺。这件鎏金铜牛在西夏陵墓中的发现,说明西夏的金属冶铸技术和手工艺制作与中原的发展同步,具有较高的水平。

 

  另一方面,西夏墓葬中随葬制作如此精美肥硕的铜牛,说明了牛和牛耕在西夏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为西夏农耕化的过程提供了实物佐证。西夏是由党项人建立的政权,“党项”之名,始见于《隋书》,其族源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在建立政权之前,主要从事狩猎、畜牧业。俗尚武力,无法令,无徭役,不知稼穑。1038年建立了以兴州(今宁夏银川)为统治中心的大夏国。之后大规模的开发农业生产,尤其在宁夏平原,是“夏国赖以为生”的“河南膏腴之地”。这里气候适宜,灌溉发达,适宜稻麦等农作物生产,成为西夏最重要的产粮地区,“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宋初,党项人在向西发展势力进攻灵州时,就利用“城中兵少不出战”的有利时机,“据其山川险要,凡四旁膏腴之地……垦辟耕耘。”进行屯田。这是西夏农耕化迅速进展的明证。西夏政权建立后,农业获得明显发展并进而达到兴盛,粮食的增多,主要表现在官私粮窖储存了大批粮食。单以存在于宁夏境内的官粮仓而言,贺兰山西北的“摊粮城”,是西夏后方有名的储粮基地。而在卫宁平原,灵州西南的鸣沙川之御仓,窖储粟也有百万石之多,它是西夏黑山威福监军司的军粮供应地。堆积如山的稻麦,储放在星罗棋布的窖仓里,反映了西夏建国以来农业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就,成为西夏统治的经济基础之一,彻底改变了西夏建国前“少五谷,军兴,粮馈止用大麦、荜豆、青麻子之类。其民春食鼓子蔓、咸蓬子;夏食苁蓉苗、小芜荑;秋食席鸡子、地黄叶、登厢草;冬则畜沙葱、野韭等,以为岁计。”的落后面貌。在农业生产中已普遍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宋人认为“西羌之俗,岁时以耕稼为事,略与汉同。”农业生产之所以取得较大的成绩,在生产技术上,使用的生产工具与宋朝境内汉族农民所使用的相差无几,有犁、铧、犁弯、犁项、牛扛等,这说明西夏的农业生产技术与宋朝相仿。耕作技术采用传统的二牛抬杠,榆林西夏石窟中的“牛耕图”, 描绘出西夏同中原地区一样的“二牛抬杠”犁地场景,牛耕对发展农业经济起到了重大作用。所以有学者指出:“西夏王朝统治西北的200多年中,是汉唐以来宁夏平原农业经济最繁荣的时期,灌溉事业十分发达,富甲天下。”

 

  20世纪后期,随着西夏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在宁夏、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甘肃河西、青海东部等地都相继发现了西夏遗址与文物,其中不乏气势恢弘西夏佛教建筑、技艺精湛的石雕、方正繁缛的文字、无与伦比的金属器,都成为消失的西夏文明的特殊见证,鎏金铜牛便是其中之一。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