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楷书:续魏碑遗韵 开唐楷先河
《曹植庙碑》局部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体现出南北两地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两种类型在南北朝后期开始呈现出互为融合的趋势。公元581年,随着隋朝的建立,近二百年南北朝对峙格局的结束,两地书法融合速度加速,最终形成了较为统一的隋代书法风格。
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但隋代书法却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强烈地域风格表现的南北朝书法向初唐书法变迁的转折点,对初唐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先导和定向的作用。从总体上看,隋代书法逐步放弃了北朝书法那种欹侧之势和大刀阔斧的用笔,吸取了南朝书风的圆润温和特征,形成了独特的“隋楷”样式。虽然历时短暂,流传作品稀少,但却个性鲜明,成为今天了解楷书风格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节点和样本。
检点这一时期的书法,可见多以碑刻传世,较为著名的有《董美人墓志》、《曹植庙碑》和《龙藏寺碑》等。《董美人墓志》,清代时出土于陕西兴平,后被移至上海,不久原石毁佚,流传拓本较少。该墓志共21行,每行23字,楷书。从现存拓本中可见其书法结体端正,结构稳定,用笔虽然保留了部分北碑方笔的趣味,但与魏晋和南北朝时期楷书多少带有隶意的风格大不相同,显得端庄成熟。从风格看,初唐欧阳询楷书的峻严方正与其有着相似之处。而立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的《曹植庙碑》,则与《董美人墓志》承接北碑的风格有所不同,书写结体略扁,一些字保留了篆隶书的结构。其用笔方面最大的特点是提按顿挫明显,笔法滋润。虽工整不如《董美人墓志》,却有着丰富的表现趣味,后来集笔法大成者褚遂良书风,或与此碑的风格有着一定的关联。
如果说《董美人墓志》和《曹植庙碑》对前代书风有着一定保留的话,那么《龙藏寺碑》则更多地表现了隋楷的自身特征。此碑因立于河北正定龙藏寺(今隆兴寺)得名,张公礼撰文,未著书丹者姓名。全碑高315厘米,宽90厘米,厚29厘米,楷书,共30行,每行50字。作为魏碑向唐楷转换过程中的隋代楷书样式,不仅在书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更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隋朝第一碑”,杨守敬、包世臣、王国维等都予以高度评价。此碑书法结体平正宽绰,细节表现趣味盎然,不落俗套,而用笔方面则精到细腻,变化丰富,体现出温文尔雅的气息,由此可见初唐楷书与隋代楷书的渊源关系,故称此碑开初唐楷书之先河亦毫不为过。
至此,楷书发展完成了融南北书风于一体的历程,为唐楷的形成与法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撰稿和《古代书画史话》栏目主持 金晓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