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画廊”刷爆朋友圈 互联网公益需要怎样的舆论环境?
8月29日,由腾讯公益发起的公益活动“小朋友画廊”刷爆朋友圈,活动参与者可以1元购画的方式对自闭症、脑瘫、精神失常等人士进行捐助。据统计,截至8月29日14:30,这一活动已募集到超过1500万元善款,共有580多万人参与募捐。这场来去匆匆的公益筹款活动引发舆论对互联网公益的高度关注,其影响或将持续较长时间。
互联网公益需要积极理性的舆论环境
8月29日下午1时左右,正当朋友圈被刷得火热时,一则消息突如其来。网上流传的一张朋友圈截图显示,有匿名人士爆料该活动背后有投资商参与,称受助者连十分之一的钱都拿不到。随后,腾讯公司发布声明表示,“小朋友画廊”H5是由腾讯公益和“wabc无障碍艺途”公益机构联合出品的线上线下互动公益项目,不存在所谓的“投资商”。微信公众号“腾讯”也推送题为《你关心的“小朋友画廊”问题,【官方最全解答】在这》的推文。文中采访了WABC创始人苗世明,再次说明活动细则和钱款去向。尽管活动组织方及时澄清,但网上仍有不少人质疑善款的最终流向、画作真实性等细节,给该次活动蒙上些许阴影。
近年来,互联网上诈捐骗捐事件时有发生,如罗尔事件、伪慈善直播等,舆论中存在一种对互联网公益“狼来了”式的不信任情绪,这样一种舆论氛围让很多真正的互联网慈善活动受到困扰。然而,谨慎质疑无可厚非,但随意发布不实信息制造社会担忧,则极易误导舆论,给正常合法的慈善事业带来不必要的信任危机,让处于上升期的互联网公益遭受重创。制造不实信息容易,重塑信任很难,当前互联网公益所面临的舆论环境还很复杂,找回信任,需要每一个网民的理性发声。
互联网公益需要破除怜悯心态
长期以来,社会捐赠者对处于相对弱势的受助者抱持俯视姿态,而忽视了受助者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两者并非对等的主体。捐助的“恩赐”意味较浓,公众也在一次次消费同情心的叙事中产生关注疲劳,其捐助积极性受到影响。
新媒体时代,移动传播技术为公益宣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小朋友画廊”这一公益项目中,每个人在购买画作后,都可以听到作者的留言,艺术作品替代了痛苦和不幸的叙事,积极进取的受助者和平等以待的捐助者取代了被动消极的受助者和心怀悲悯的捐助者。比起悲情捐款,这种平等交易式的慈善拉近了屏幕内外的距离。正视受捐者的社会能力,给予其应有的尊重和帮助,或是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一种更为可行的方式。
网络热潮裹挟而来的感动总归短暂,对于受捐者,除了尊重与平等,还应该有平常心,正如有网民所言,“不把他们当天才,也不把他们当弱者,只做个普通人就好了”。
互联网公益需要更大的社会责任感
面对似是而非的“防诈捐”传言,很多网民选择“不留遗憾”。有位网民的留言就很有代表性,“不会因为一元钱错过一个需要帮助的小朋友”。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舆论天平两端,一元钱和一万元其在公众心中的地位是一样的。如果一捐了之留下一笔善款糊涂账,还愿意投出自己一元善款的人恐怕也不会多。从事慈善事业需要更大的社会责任感,相关机构应充分尊重捐赠人的关切,哪怕只有一元。捐赠者可以因为爱而花费一元,组织者却不可忽视这一元背后的善心、关切和民意。
移动互联网让公益事业拥有了更为广阔和活跃的舞台,其筹款能力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它可以收集每一个网民的点滴爱心,汇聚成公益慈善的海洋,让公益走近每一个普通网民,给每个人传播善事、享受阳光、履行责任的机会。这是慈善的机遇,更是网民的期待。“小朋友画廊”项目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