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博文物的诗歌地图

  《草堂物语》是一部关于杜甫的诗集,也是一部关于成都的诗集。作者彭志强以草堂为出发点,以行游万里,寻访杜甫的踪迹为经,以《草堂物语》《金沙物语》《武侯物语》成都文博诗歌地理三部曲为纬,一点两线,纵横交织,形成了成都文博文物的诗歌地图。他抓住了成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坐标,由此展开笔墨,彰显了成都历史文化的深厚,形成了自己独具的诗意特征。

  单就《草堂物语》而言,彭志强让我们做了一次千年的回访,与杜甫来一次古今相遇。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杜诗与我们之间,进行一次诗意的沟通。

  成都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杜甫草堂、金沙遗址、武侯祠、青羊宫……等,无不是成都历史文化的标识。但杜甫草堂才是诗歌回家的地方,诗人“朝圣”的地方。彭志强对草堂的考察细致入微,因之,他于“草堂行吟”“画里寻诗”“草堂观物”“草堂寻花”,把杜甫的生平,杜诗的内容,通过草堂的物象,与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结合起来。真所谓“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比如在《春风扫》一诗中,诗人在草堂花径观花时,也许联想到杜甫“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诗句。诗思由此生发:“春风正在草堂花径,清扫竹子/枯黄的恶名”。而“麻雀衔着我的新词,在枝头雀跃”“给春风让路/雪,隐藏于草丛,或深埋于树根/它们给新鲜的花让路/也给人,行走在异乡的新鲜,让路”。这当然不是对杜诗的翻写,而是诗人自己的情怀。行走在异乡的新鲜,是不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呢?可看彭志强在《春风挥手吹掉忧伤》一诗中的诗句:“人群之中,我找不到通向故乡那道门/如果跨过柴门,就能和他沟通一下/词语的尽头是穷山还是恶水/我愿意把诗歌丢进浣花溪里”“进了柴门,我并不想一辈子都在异乡/生产辽阔的落寞。时间安排我来写柴门,一定要带上/绣在袖口两边的春风,挥手吹掉忧伤”。在这里,乡情隐现。这是漂泊的灵魂,异乡的诗客,又是情怀满满的青年。杜甫“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而彭志强却是要踏着春风走向新鲜的。古今交流的诗意,以一种向新向美的意味呈献。

  在诗歌语言方式上,彭志强的表达不是传统的,古今交汇,物我一体,思维活跃,语汇新鲜。比如《雕刻家:风》的诗句:

  泥土里那么肥沃的唐朝,一阵

  四处奔波的风就把他吹瘦了

  诗圣。手执诗句指点江山的人

  不必驾驭战马,捏紧心中缰绳

  风中的文字就是奔腾的马

  青铜下锅,煮烂,化水。有人比照

  他诗句中的身影,重塑他的瘦

  这深入韵脚的瘦,是无法模仿的

  比如五言,比如七言。我能模仿的

  只是他踏着水浪看见雪山那种眼神

  杜甫的形象,杜诗的形象,已是一种水乳交融的诗意的鲜活,而作者也身处其中,自我融入。彭志强以成都文博文物的诗歌地图记载和彰显成都历史文化的深厚,这在诗学意义上是独特的,在诗意成都、文化成都的建设中,更是宝贵的,稀缺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