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隧道改线 避让百年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位于大连市中山区民主广场7号的“满铁”电车修理工场旧址,于1909年与大连市第一条电气铁道一同建成,并于1951年自行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辆1001型“成功”号有轨电车,见证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史。2016年,大连湾跨海交通工程一纸规划,打破了这里的宁静。该工程的隧道出入口规划在民主广场7号院内,需拆除甚至搬迁院内大部分旧建筑。在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当中,该如何选择?

 

  现今


  仍在履行有轨电车修配厂的职能

 

  昨天,在“满铁”电车修理工场旧址,工人们在车间里电车车厢内工作,此刻,这里仍履行着有轨电车修配厂的职能。

 

  市文广局有关人士介绍,“满铁”电车修理工场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筹划建设,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相毗连处同时建有1座能容纳100辆电车的停车场,占地面积约14585平方米。

 

  该旧址始称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电车修理工场,主要负担有轨电车的维修和装配。1926年,修理工场更名为南满洲电气株式会社电车修理工场。1935年,更名为大连都市交通株式会社电车修理场。1946年4月大连市政府接管,定名为大连交通公司电车修理工厂,工场和车库占地总和1.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69平方米。

 

  在这里诞生了大连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也是国内第三条、东北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标志着大连城市现代公共交通的开始。对于大连城市交通发展来说,“满铁”电车修理工场旧址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抉择


  反复沟通协商决定避让文物

 

  2010年10月,“满铁”电车修理工场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被登记在册。2016年8月,在中山区文体局公布的61处区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中,含有“满铁”电车修理工场旧址。

 

  2016年12月14日,市城建局相关负责人就大连湾海底隧道及光明路延伸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中要穿过“满铁”电车修理工场旧址的相关事项,赴中山区文体局进行了现场咨询,按此规划方案,“满铁”电车修理工场旧址将全部拆除。中山区文体局提出对该方案进行调整,尽量避开不可移动文物。

 

  2017年1月6日,大连湾海底隧道有限公司向中山区文体局致函《关于商请协助实施大连湾海底隧道建设工程的函》收悉,虽然方案有所调整,但还是建议在电车修理工场院内拆除部分建筑。

 

  今年2月15日,中山区文体局聘请了相关省市级文物专家组、市城建局、市文物局、大连湾海底隧道有限公司共同参加了论证会,并得出了“‘满铁’电车修理工场旧址作为具有殖民色彩的历史遗迹从现存状况具有原真性,建议整体原址保护”的专家意见。

 

  对此,市城建局指导大连湾海底隧道有限公司调整了设计方案,上报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大力配合,多次现场研究论证,最终调整民主广场电车修配厂搬迁计划,采取整体保留方案,道路交通采取民主广场——长江路——长海路——邮轮中心四号路——海底隧道的绕行线路和下穿民主广场的方案,避让电车修配厂。目前,正在完善南岸交通设计方案。

 

  “我小时候就在民主广场附近生活,这里是典型的棋盘式格局,原貌基本没变。电车是城市发展史的见证,每个大连人都引以为荣。”市城建局项目处处长杨立军说。他告诉记者,文物专家“千万别留下遗憾,很多文物破坏了就无法恢复”的话,令他印象深刻。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基本的路街原貌都会得到很好地保留,包括建筑、道路、古树等等。

 

  拆还是不拆?大连是这样做的选择题

 

  这道关乎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的选择题有了明确的答案。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文物保护本应相辅相成,但有时也会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因文物保护在现实情况下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文物保护法对此有专门的规定: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

 

  多知道点


  建设工程选址应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

 

  实施原址保护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确定保护措施,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并将保护措施列入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迁移或者拆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批准前须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拆除;需要迁移的,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如何摆脱过去大拆大建的旧式思维,使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相融合发展,这需要相关部门发挥执政智慧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市城建局在该项目上的积极做法,为政府管理部门在文物保护事业上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希望各级政府及部门、事业单位都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为文化强市建设营造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该负责人坦言。 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辛敏娟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