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申遗是为了保护

  步出鼓浪屿钢琴码头,正前方不远处的高地上,绿树掩映下有一处红砖建筑,即为鼓浪屿历史文化陈列馆。该馆位于鼓浪屿鹿礁路16号,原英国领事馆旧址。在鼓浪屿上,很多历史建筑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或成为民宿、或成为主题书店、或成为博物馆。“利用才能保护建筑。”鼓浪屿管委会副主任王唯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遗项目——“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通过了世界遗产大会的终审,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申遗成功之后,鼓浪屿管委会表示:鼓浪屿不仅不会借机提高票价,反而会因为保护遗产的需要对游客数量做出合理的限制。对旅游产品也会进行转型提升,提高服务品质,特别是拓展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

  打造有生机有活力的社区

  在鼓浪屿生活的居民大约有一万人,其中有六千多人是原住民,还有三千多人是旅游服务从业人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保护鼓浪屿风景区,一些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工厂被撤离出岛,随之而来的是岛上居民出岛务工的情况不断增多。现在,在鼓浪屿生活的原居民中老人和儿童偏多。如何协调岛上居民生活和发展旅游业,一直是鼓浪屿管委会致力解决的问题。

  “鼓浪屿有两种特征,一是我们现在有文化遗产地的价值,另一个很重要的价值是国际社区。作为一个社区,它不可能白天游客很多,晚上就剩下一些博物馆,它的价值还是有生机有活力的社区。所以我们现在也在思考怎么维持社区活力,包括留住适当的人口。在社区我们开始提供一些家政服务,针对老年人还有家庭医生服务,继续支持岛内音乐、工艺美术等特色教育的发展。以前,鼓浪屿有一些音乐学校和工艺美术学校,后来因为发展的需要,搬到厦门市区发展新校区,但是我认为老校区要留下来,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教育,也会吸引本地人返岛。”王唯山对记者说。

  文化遗产保护是重中之重

  鼓浪屿总面积1.91平方公里,岛屿面积小,往年游客数量最多时达到12万。在这种情况,码头和鼓浪屿街道都容易产生拥堵情况。很多遗产点是房屋建筑,游客进去参观也需要考虑承载。对此,鼓浪屿管委会表示,将把人数控制在五万以内,除去本地居民一万人,现在每天可接受的游客数量为四万人左右。

  “减少游客量对我们的收益是有影响的,但我们已经不把鼓浪屿的收益作为主要的考量目标,而是把文化遗产的保护跟旅游的品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只有考虑承载量的均衡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对鼓浪屿的保护力度也将加强。王唯山告诉记者:“我们将借鉴国际上文化遗传保护的先进理念,并结合自己的特点把它保护好。鼓浪屿已经成为厦门近现代发展的独特文脉,下一步我们将专门成立保护委员会,通过更扎实的工作,切实把这些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重现“历史国际社区”风貌

  鼓浪屿上的建筑作为一种传承文化的载体一直在延续它们的使命。鼓浪屿历史文化陈列馆陈列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宋元时期说起,介绍鼓浪屿历史沿革;第二部分展示鼓浪屿在建筑、音乐、美术、教育、医疗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相关方面的诸多历史名人;第三部分围绕鼓浪屿申遗解答相关问题。陈列馆藏有600多张珍贵历史图片、近百余件实物,真实还原了“历史国际社区”的风貌。

  救世医院和护士学校旧址被改造成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这也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在地方设立实体博物馆。馆内展出的文物大部分一直保存在故宫库房里,从未向世人展示过。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展品品类丰富,保存完整,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从不同角度诠释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价值和内涵。这些外国文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展现了所属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貌,也映射出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陈列保管部主任万秀锋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