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国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座谈会于成都召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座谈会现场。 钟欣 摄

 

  全国三国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座谈会于成都召开  倡议组建“三国文化保护利用联盟”

 

  8月6日,全国三国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座谈会在成都召开。来自河北、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四川等全国11个省(市)的文物局负责人以及三国文化领域的相关专家共同讨论了全国三国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出席会议。

 

  会上,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倡议组建“全国三国文化保护利用联盟”,旨在加强合作交流,完善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工作,计划在“全国三国文化保护利用联盟”的架构内,于2018至2022年,采取分区域委托以及共同合作的形式分阶段完成蜀汉、曹魏、东吴地区的三国遗存调查。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谢辉介绍,“三国文化遗存调查”的范围广,是一项讲究科学、规范、专业的系统工程,需要借助全国文博工作者的力量,共同参与。

 

  据了解,从2011年起,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梳理线路,开始进行“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项目。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蜀汉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四川凉山州等地)、成都地区、四川地区(包括绵阳、德阳、广元、南充、达州、宜宾等地)等地的“三国文化遗存调查”共355处,并整理出版了调查报告、论文集和图册,通过专题展览、文化讲座等形式向公众展示调查成果。

 

  会上,成都市文广新局局长、市文物局局长师江表示,三国文化作为天府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宏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立“全国三国文化保护利用联盟”,强化联盟成员之间的联系,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三国文化资源在推动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国历史专家方北辰告诉中新网记者,要弘扬和传承三国文化,就一定要摸清“家底”,除了《三国演义》小说和《三国志》等历史书以外,还需清楚三国的“固定资产”,即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三国文化遗存。摸清全国的三国“家底”,需要用集体的力量,集全国三国文化相关单位之力,来共同完成。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三国这一历史时期,虽然很短,但却是最有特色、故事最多、最能吸引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历史。”刘曙光表示,三国文化的传播,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成立“全国三国文化保护利用联盟”有着特殊的意义,希望通过联盟来整合全国的三国文化遗产,共同分享研究成果,让文物活起来,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