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藏医药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医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ⅸ-9所属地区四川·甘孜州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医药

 

  申报人/单位中央,四川,西藏申报日期2006

 

  藏医药学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仅次于中医中药而有系统理论的民族医药,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浩瀚的医学文献,几千年来为我国藏区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出了重要贡献。

 

  西藏的药材资源丰富,药用动植物有1000多种,占全国药用动植物种类的65%-70%,常用的中草药有400多种,主要有虫草、贝母、天麻、红景天、雪莲花等。以西藏药材为主要产料生产的藏药品种达到350多个,形成一大批传统名贵藏成药。

 

  一、藏医的起源

 

  藏医藏药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西藏高原的人民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并掌握了其用于治病的经验;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知道了一些动物的药理作用。相传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说法。据《玉妥o云登贡布传》记载,西藏最早流行的一种医术叫"本医";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主要靠三种疗法,即放血法、火疗法、涂摩疗法来治病。同时,还用酥油止血,用青稞酒治疗外伤等等原始简单的办法。

 

  公元四世纪,天竺国(今印度)的著名医学家碧棋嘎齐和碧拉孜入藏,传播了《脉经》、《药物经》、《治伤经》等五部医典,对"本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公元六世纪以来,从内地传来了医学和天文历算;七世纪,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四百零四种病方,五种诊断法,六种医疗器械"以及四种医学论著如《门介钦莫》(即《医学大全》)等。八世纪,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来了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并把其中一些著作译成了藏文,如《索玛拉扎》(即《月王药珍》)等等。同时,藏王还请了印度、尼泊尔医生入藏,结合高原古老的医学,编辑整理了大量的医学经典著作,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云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

 

  藏医认为宇宙是由小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大五行(气、火、土、水、空间)组成,小五行在人体则指心、肝、脾、肺、肾;大五行则包括整个宇宙,整个宇宙都依赖大五行的运行。"隆"(气),"赤吧"(火)、"培根"(水、土)是构成人体的三大元素(三因学说),任何一个元素的盛衰都会引起疾病发生。藏医学以其独特的"三因学说"、"人体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为基础理论,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树。

 

  二、藏医的发展

 

  玉妥o云登贡布(708——835年)是吐蕃王朝时期最杰出的医学家,曾担任过赞普的御医,是藏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他结合中外医学成果,编著了三十多部医学论著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的藏医体系。    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14世纪以后,藏医药在学术上分为南、北两派。他们分别总结了北部高寒地区和南部河谷地带的多发病及其治疗的经验,各有特点。两派的学术内涵各有所长,互有交叉。南、北两派均为藏医学的组成部分。

 

  十八世纪以后,著名医学家第玛o旦增平措广泛收集药物标本,编著了《晶珠本草》,收载藏区药名两千余种,对药物的形态、性味及功能等均讲述得十分详细。

 

  公元191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创办了"门孜康"(医算局),广招门徒,教授医药理论,对藏医藏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藏医药特点

 

  1、藏药使用的主要特点

 

  藏药的使用与藏医的理论体系紧密结合。由于藏医诊断最终将"隆"(气),"赤吧"(火)、"培根"(水、土)三症归结为寒症、热症两大类型,故藏药方剂亦按其性质将药区分为热性、寒性两大性能。藏医在治疗寒症时用热性药,治疗热症时用寒性药。

 

  2、藏药按性、味、效分类

 

  藏药按八性、六味、十七效来分细类。八性将藏药分为轻、重、润、糙、锐、钝、凉、热八种性质;六味将藏药分为甘、酸、苦、辛、咸、涩六种味道。他们认为,甘可滋补,酸助消化,苦可降火利胆,辛能除湿去寒,咸能温胃去虚,涩可调合诸味;十七效将藏药归纳出柔、重、温、润、稳、寒、钝、凉、软、稀、干、干枯、热、轻、锐、糙、动等十七种效能。如"龙"病中有种病的性质属"轻",表现为心神不定,神情恍惚,藏医则采用"重"效能的药物去治疗。余此类推。

 

  3、藏医重视藏药的加工与炮制

 

  通过炮制的藏药,不但能消除或降低毒性,而且可适当改变某些药物的性能,借以提高药物的疗效。主要炮制的方法有三种:火制法、水制法和水火合制法。藏医治病的剂型主要有散剂、水丸剂和汤剂、膏剂、脂剂五种。他们把制好的药物按病人症状分别配制成散剂、丸剂、膏剂、脂剂,让病人服用,非常方便。

 

  四、藏医药的主要流派

 

  1、藏医药o拉萨北派藏药水银洗炼法和"佐塔"工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拉萨北派藏医药是藏医药的主要流派之一,"水银洗炼法"、"仁青常觉配伍技艺"是独具特色的药物加工技法。

 

  藏医"水银洗炼法"简称"水银加工"或"佐珠钦莫",藏族人民把"佐珠钦莫"称之为藏药的宝中宝,是藏族历代名医把含有剧毒的水银经过复杂的特殊加工炮制后,炼制成无毒而具有奇特疗效的药中之王"佐塔".作为藏药材重要的加工方法和藏药实践的惟一精华,千百年来历代藏医药学者都非常重视该技术的实践与传承,并代代相传,使此技术至今得以发扬光大。水银加工的实践方法始载于公元8世纪玉妥宁玛o云旦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中,并在珍宝药"仁青常觉"丸的配方中有较详细的阐述。13世纪末,大圣邬坚巴o仁钦贝成功地进行了"水银洗炼"的冷热处理及祛毒等整个实践操作,并编著了《制水银论典》等著作,开创了藏药"水银加工"系统完整的实践操作,为"水银加工"的普及和弘扬作了无法估量的贡献。后经贤者噶玛巴o让琼多吉、苏喀o年尼多吉、贡珠o云丹嘉措等著名藏医药学家的不断实践和传承,使这一藏医药文化的精粹得以世世相传,继续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水银洗炼加工后的"佐塔"是配制名贵藏成药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在藏医药的使用中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了近两千年的临床实践验证,应用面广,使用量大,是藏药中的极品,并具有延年益寿、强身壮体、减毒增效等功效。

 

  藏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本品成方于公元8世纪,始载于藏医经典巨著《四部医典》,是根据藏医学原理,选用生长在世界屋脊特殊生态环境下的天然、珍贵、稀有藏药材,并采用现代科学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方法精制而成。经一千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本品对陈旧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胆等疾病具有独特疗效,沿用至今,以它的独特功效,驰名于中外,备受国内外医学专家和广大患者的高度评价。此方由一百二十多种西藏特有的天然动、矿、植物配伍而成,全国十多家藏药企业都在生产销售,其中多数药材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药物出现种群衰退甚至面临灭绝。为此,从藏药"仁青常觉"配伍和技艺出发,尽快保护和再生利用仁青常觉配伍中濒临灭绝的一些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2、藏医药o甘孜州南派藏医药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藏医药有近两千三百余年的历史,是藏族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积累完善而形成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独特治疗方法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医药学体系。在历史上藏医药形成南北两派,甘孜州是藏医药的发祥地之一,南派藏医药的故乡。

 

  历史上把以康巴为中心的藏医药称为南派藏医药。康巴地区包括四川甘孜州、云南迪庆州、西藏昌都地区及青海玉树州,总面积55万平方公里。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