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戏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ⅳ―38 所属地区 江西·抚州·宜黄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江西省宜黄县 申报日期 2006

 

  宜黄戏旧称宜黄班、宜黄调,主要流行于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和闽西一带。它以明末西秦腔演变成的宜黄腔为主要唱腔,清末吸收其他乱弹的声腔和剧目而形成一个多种声腔综合的剧种。 宜黄戏的传统剧目约有五百余种,但绝大多数已经失传。《清官册》、《药茶记》、《三官堂》、《奇双配》、《四国齐》、《雌雄鞭》、《庆阳图》、《双龙会》、《上天台》、《老君堂》、《飞龙传》、《月明楼》、《江东桥》、《春秋配》、《龙凤阁》、《拷打春桃》、《八仙飘海》、《卖梨招亲》等皆是其代表性剧目。宜黄戏的有些演出剧目还保留了早期的关目和排场,显得十分古朴。 宜黄戏的曲调主要有宜黄腔、反调、唢呐二凡、西皮浙调、南北词等,同时还保留西秦腔时代的吹腔,俗名“平板吹腔”。宜黄戏唱腔较为原始、平直,拖腔少而短,老生、老旦用本嗓,小生大小嗓结合而尾音常翻高八度,男女同腔同调。 宜黄戏的脚色发展到近代可以分为正生、小生、老生、副生、正旦、小旦、二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四花十二行。其表演粗犷古朴,严谨工稳。有些戏中表现人物骑马,不用马鞭代替马身,而采用元明杂剧的方式,将马形扎于身上,随着锣鼓打出的马蹄声应节而舞,作出跑马的身段。这种古老的表演方式在其他剧种中早已绝迹,而惟独在宜黄戏中保存下来了。 经专家研究,二簧实源于宜黄腔,宜黄戏由此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了突出的地位,它的形成、发展、衰落过程已成为戏曲史的一个缩影,因此宜黄戏正是探索研究戏曲衍变规律的理想标本。已知的宜黄戏早期剧目中专唱宜黄腔的有58种,这使得宜黄戏成为全国保留二簧腔最多的一个剧种。在当今社会,宜黄戏的生存、发展面临着重重危机,有必要从调拨资金、加强宣传、培养后继力量等方面入手,使这个古老的剧种获得一个合适的生存环境,长留于世。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