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乱弹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ⅳ―39 所属地区 浙江·台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浙江省 浦江县 申报日期 2006

 

  台州乱弹原名黄岩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台州、温州、宁波、绍兴、金华、丽水等地区。台州乱弹有三百多个剧目,常演剧目号称“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七阁包括《回龙阁》、《兰香阁》等,八带包括《鸳鸯带》、《挂玉带》等,九记包括《拜月记》、《白兔记》等,十三图包括《百寿图》、《双狮图》等。此外代表性剧目还有《三星炉》、《紫阳观》、《汉宫秋》、《连环记》、《长生殿》、《单刀会》、《五虎平西》、《阳河摘印》、《锦罗衫》、《紫金镯》等。 台州乱弹唱腔十分丰富,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调、词调、滩簧等,是全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其舞台语言以中原音韵结合台州官话,充满民语乡韵,通俗易懂,别具特色。伴奏乐器有文场、武场的分别,文场分丝竹管弦乐曲和唢呐曲两类,武场分闹台锣鼓和表演锣鼓两类。台州乱弹的脚色行当分“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包括生、旦、净、丑,“下四脚”包括外、贴、副、末。随着剧种的发展,行当分类越来越细。在表演方面,台州乱弹有许多绝技,如“耍牙”、“双骑马”、“钢叉穿肚”、“甩火球”、“雨伞吊毛”等,长期以来一直为人所称道。 浦江乱弹又名金华乱弹,起源于南宋末年,形成于明代中叶,流行于浦江、临安、建德、桐庐一带和婺、衢、处、温、台诸州及江西、福建等地。因它发源于浙江中部的浦江县,故称浦江乱弹。浦江乱弹是以浦江当地民歌“菜篮曲”为基础,在诸宫调讲唱艺术和南戏的相互影响下发展而成的。自南宋末年至明朝中叶的数百年间,它一直以讲唱艺术的形式流传于世。明代中叶,浦江乱弹由坐唱转为舞台演出。 浦江乱弹的主要腔调有三五七、乱弹三尖、二凡、芦花调、拨子等,各分若干板腔,自成完整的系统。伴奏乐器有文堂、武堂之分,文堂包括笛子、板胡、科胡、唢呐等,武堂包括鼓板、大小锣、大小钹等。乐器演奏技巧很高,尤以“三五七”及器乐曲“花头台”最具特色。演奏的曲调华丽、流畅、舒展,同时具有激昂、高亢、悲壮、沉郁的情绪特点。浦江乱弹的脚色行当分为13门,包括花旦、正旦、贴旦、老旦、小旦、大花、二花、小花、四花、老生、老外、副末、小生等,其表演具有文戏武做、武戏文做的特点,程式规范,粗犷有力,富于乡土气息,在特技和武打表演方面也别具特色。浦江乱弹剧目大约有三百多个,现已收集到近200个,代表剧目包括《玉麒麟》、《百花台》、《寿红袍》、《碧桃花》、《凤凰山》、《全家福》、《醉打山门》、《瞎子拿奸》、《卖胭脂》等。解放后,浦江乱弹成为婺剧的一种主要声腔,现已无浦江乱弹的专业和业余剧团,但在浦江县至今还有几十个以唱浦江乱弹为主的民间坐唱班。 台州乱弹和浦江乱弹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宝贵遗存,是戏曲的“活化石”,其历史渊源、艺术形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乱弹表演团体萎缩,演员青黄不接,观众大量流失,剧种承传出现困难,急需加以抢救、保护。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