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具茨山古寺遗址

  又一次去具茨山大鸿寨,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这一次来到具茨山大鸿寨,是为了寻访山中古寺遗址。尽管寒风凛冽,却丝毫没能阻挡我探访古寺的激情。

  据文献记载,上古时的轩辕之丘有两大特征:南有颍水,北有大隗山。北魏时,大地理学家鹂道元通过实地踏勘,确切指出:大隗山即具茨山。当年的具茨山群山层峦,宛若星拱,岗阜蜿蜒,云烟岚尘,气象万千。既有华山之险,又有泰山之神,更有黄山之秀。大鸿寨是处于具茨山腹地的一座山峰,海拔799米。相传是轩辕黄帝大将大鸿大战蚩尤屯兵扎寨的地方,“大鸿寨”也因此而得名。古寺就座落在大鸿寨峰南麓的一个三面环山的谷地,山深林幽。据当地群众说,古寺所在之地,是“藏龙卧虎”宝地,北靠龙首,右卧白虎,左持莲花。又说,是一块“龟地”,至今,流传有“上山龟下山龟共饮一潭水”的谚语。

  遍访村中老人,知山中古寺的寥寥无几。因为过去交通不便,年轻力壮者都搬下山了,只剩不足百口人了。沿着逶迤的山路进入古寺旧址,置身群峰之中仍有森然之感,山水依旧,寺院无存,可见人生苦短,唯有大自然永恒。所幸这里的山体目前尚未遭到破坏,植被覆盖率较高,山体原貌保留完好。一棵气宇轩昂的高大古槐树,使人不由驻足,树高盈30米,粗需三人合抱,高大雄伟令人起敬。村民任福才老人说,她爷爷在世时老槐树就在,并且是现在的模样。解放前,有一次他跟父亲到自家地里劳作,父亲刨出来一个圆墩,后来才知道是寺的柱墩,可时间一长,又不注意保存,也不知道遗落在会么地方了。如今,古寺的见证只有那棵千年古槐了。这棵古槐树,耆体虬枝之上,仍然枝繁叶茂,实在难得。也许在她也有一种永恒的信念在支撑,有一种执着的企盼在等待,她相信总有一天会看到寺庙的再次兴旺,延伸古寺的历史。

  曾深藏山中的古寺建于何年已无从考证。但有史记载,唐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唐高宗和武则天游幸具茨山,派人祭祀并进行了封禅。与古寺相联系的还有一位南泉普愿禅师。俗姓王,新郑人氏。因其长期弘化于池阳南泉山而被人习惯称为“南泉普愿”。普愿九岁跪请父母请求出家,唐至德二年,依大隗山大慧禅师受业,后又参学于多位祖师,使得他的禅法“言辞锋利,无不披靡”。在南泉普愿心目中,一切现成的规矩都是人心的羁绊,人必须冲破传统的樊篱,将无限盈然的心意展现出来,以确立自己独立不倚的精神品格。

  在村子里访谈,听到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樵夫打柴回家,路过古寺遗址时,恍若间看到一个豪华大宅院。进得大门,见正堂前,左面有一棵蟠桃树,树上挂满了鲜红的蟠桃。屋门右侧卧着一只白犬。进到厢房,见有几升谷子,几升豆。出得院门,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回到家里,他向家里人说起,老人说,很可能是古寺现身了。当然,这只是传说,但一传就又是上百年。这也可能是朴实的山民们对古寺重现的希冀吧。

  岁月悠悠,苍茫间的斗转星移。看不见殿堂楼阁,听不到古寺晚钟,芳草覆盖了白霜,菊花瘦成了骨头。西风流云之下,满目苍夷。站在古寺遗址之上,远处的乔龙山,山峦起伏。近处寺址上几家山民炊因袅袅。让人不禁思绪万千。那是一个礼佛的时代,佛成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共同信奉的梦,古寺的前史终究似个谜,如山湾里轻轻的晨雾若隐若现。记得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在这里,我仿佛看见了当年古寺繁盛时的香火袅袅、经幡飘扬;依稀听到颂经礼佛时的木鱼声声。没有谁能真正地看到古刹的昨天,面对历史,千年后的我们,只能发出昔日“剡中多佛法”的感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