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大院:见证一个家族的兴衰变迁

  一座巍峨坚固的古寨,一幢幢古朴气派的房屋,一条条曲折通幽的巷子。这就是禹州浅井宋家大院留给人们的最直观的印象。它作为一个历史遗存曾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变迁。走在青石铺地的古街道,冬日的寒风吹醒了多年尘封的记忆。一座座庭院深深的大宅院出现在眼前。青砖灰瓦,仍依稀可辨当年豪宅的气派;雕梁画栋,更掩盖不住昔日富丽堂皇之繁华。它见证了一个家族近二十代的兴衰荣辱,也记录下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风雨沧桑。

  筑于清同治年间的浅井寨曾经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内夯土外砌红石的高大寨墙,迂回近千米,把整个村子封闭成了一个坚固的城堡。寨有三个门,东门为“旭日”,南门是“朱明”,西门称“白苍”。同时,南门和西门上还分别悬有“急公好义”、急公勇跃”两个扁额。南寨墙外深沟巨壑,形成了一种易守难攻的态势。解放初期,在西寨门的寨楼上还有一门锈迹斑斑的大炮。它曾是人们抵御匪患的一个见证。据说,无论是日本鬼子,还是土匪强盗,多次攻寨,都没有攻克,这一方面可见寨之坚固,更重要的是劳动人民的英勇。

  宋家大院建筑群由前后两条东西街、十四个大院组成。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有八个院落,占地6000多平方米。每一个大院和每幢房屋依地势而建,布局疏密有致。在一个个古色古香的院落中穿行,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那就是房子上的木雕、石雕和砖雕了。多数房子的门窗房檐皆为木刻浮雕、镂空雕刻,以及令人叫绝的镶嵌雕刻的装饰。房檐下的梁臂上的挂落、房山上的柢头,博逢以及窗棂,或镂空或浮雕,所雕内容有鸟虫鱼兽,形式不一。最多的是牡丹、莲花和蝙蝠,象征多子多福、富贵满堂。窗棂除“步步高”、“万字”外,也有八仙过海的人物造型。每一座房子上的石雕、木雕与砖雕了,被雕刻的活灵活现。宋家大院另一特点就是悬挂在门头和嵌刻于廊柱的匾额和楹联了。它们所洋溢出的文化气息,充分显示着主人的身份。在宋聘三故居的大门楼里,曾高悬有“绿衫木笏”的大匾,那是人们为纪念宋聘三曾祖宋善教、祖父宋克昌两代捐款修筑顺店寨而赠送的。还有一幅曾镶嵌宋之栋宅院垂花门石刻楹联:“世事如棋让人一着不为亏我 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忍”。它们在装饰着豪华的院落、门厅的同时,更加传达着宋氏家族为人处世的态度,治世发家的哲学。

  据当地人讲,明初洪武年间,宋家始迁祖云兴从山西迁居项城,后因避水灾迁禹州北老堂洼(今朱阁下宋),到四世祖国用迁至浅井。或许是宋氏先辈独具慧眼看中了“浅井”这块儿“凤凰”地,靠着几辈人的摸爬滚打、辛勤劳动,到清代中后期,宋家财富不断积累,方圆几十里都有宋家的土地,并做着生丝、煤矿等生意,也算是富甲一方。

  也许爱讲派场是中国人的通病。富后的浅井宋家人也不例外,开始建造大宅院。按照封建社会下的体制,无官无品的人家建造五脊六兽、雕梁画栋的房子是违制的。但浅井宋家大院的房子大多一律是庭院深深深、房屋高大、五脊六兽、雕刻麒麟等。这里还有一个与清光绪年间进士后官至户部侍郎、湖北知府宋淑信有关的故事。据浅井人讲,宋淑信本是禹州东南范坡宋庄人,因早年曾在浅井教私塾,与浅井宋家认下宗亲,后宋家相送盘缠进京赶考得第。宋淑信为了感激宋家,把自己的仪仗留到浅井一半,以示自己是一半浅井人。宋家违制建宅也多是打着宋淑信的旗号而为。

  在浅井宋家大院整个建筑群中,最显眼的要数清光绪三十三年的宋之淦宅第。这是一个主房三间、厢房五间的院落,每幢房屋地基抬高,气势宏大,建筑工艺极为讲究。铺基的每块青石条长2米多,垒墙的红石每块也根据所需锻刻精细。据说,建大房院时要求一个工匠一天只能刨出三根椽子,一天只能磨三块石头,一天只能铺三排瓦。前厅开阔三间,前有月台,内设有明、暗柱。明间有上下通底的木隔栅,镂“步步高”窗棂,梁头、柱间挂落镂空刻“鲤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图案,中间还阳文刻有“胸中常养十分春”字样。正间暗柱之间也有木隔栅,屋里后坡还有“八卦”图案,想必是为了镇宅。穿过前厅,进得后宅,正、厢房均为楼房结构。正房内两侧有木隔栅,也镂“步步高”窗棂,并在偏靠南首开一门,门楣雕刻“经橱”二字。据考,宋之淦在清代是一个副榜。从这里,也得出些许“文人”的气息吧。当时宋之淦建造这样一个宅子,现在没有人知道到底花了多少钱,只是传说在建房的时候,每天都用驴子往家里驮铜钱。据村里人传说,宋之淦这个宅第还是一个“半落子”工程。按照宋之淦原计划,在完成后院建造后,接着,要进行前院和门楼的建造。但紧接着进入民国,军阀割据,生意日渐萧条,建房的事只得搁浅。

  也许应上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因为宋之淦家庭富有,生了个养尊处优,不思进取,爱慕虚荣。在宋之淦死后,从来没和生意沾过边的儿子“大少”,面对庞大的生意,摸不着头绪,不知所措,遂听信亲朋的话让他人掌管生意。自己和老婆整日里在家吸大烟、赌钱。店中的生意,则全听信于管家。这些“管家”、“帮手”都是生意精,他们看到这位当家的不懂生意经而暗中高兴,没几年就把商行的钱财“骗”为己有,个个都发了财。“大少”仍是在家大吃大喝,吸食鸦片,游山玩水,过着糜烂生活,直到最后坐吃山空,把家中藏银耗尽不算,甚至连分在他们份下的良田、店铺都卖掉了。在20世纪50年代家里已沦为贫民。在这里,倒是想起了《儒林外史》里的一副对联:“读书好,耕田好,知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前清副榜出身的宋之淦不会没有给儿子讲过这副对联的道理吗?

  古寨墙上的古树枯藤和老屋瓦楞间的枯草,在寒冷的冬日里随风摇曳,显得有些孤寂。我不是一个复古主义者,但我记起了一句诗:拥有时不觉得它的珍贵,失去了你会感到惋惜。我们是否在宋家大院的老宅屋里和巷子间找回一些记忆?因为它的确曾承载了许多。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