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全民参与保护文物经验值得推广

  昨日,省文史研究馆和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部分馆员、书画家组成调研组来莞,考察东莞“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文化背景,研讨用书画艺术形式表现广东“历史文化名城”的思路和方法。有专家认为,东莞的文物保护已形成全民意识,建议将东莞作为一个范例推广,对后续文物保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昨日上午,专家调研组一行特地前往可园博物馆参观,随后在市城乡规划局召开座谈会。据了解,目前东莞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莞拥有文物保护单位共135处,不可移动文物459处。东莞的文物类型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古城至今仍保留的街巷达239条(民国街巷358条),约占民国时期街巷总数的67%.

  东莞市优势在于以虎门销烟为代表的近代史迹及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工业遗产,定位偏向于近现代史迹型。记者获悉,未来东莞重点工作在改革开放、工业遗产类历史资源的挖掘。

  对于东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少专家现场支招。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理论部副主任耿安辉认为,东莞可园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莞还可以做得更细致,丰富博物馆的收藏,大力挖掘影响中国、影响世界的文化名人,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南方分院执行院长魏健认为,东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做好了文化保护工作,尤其是东莞的文物保护形成全民意识,实属难得。他建议,将东莞作为一个范例推广,对后续文物保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此外,东莞的软文化非常丰富,民间自发建成的文物纪念馆也有丰厚的历史传承,建议加大力度宣传。

  专家调研组来莞考察目的是挖掘历史文化名人、名城、海上丝绸之路等创作素材进行历史画的创作,用于省文史研究馆收藏。今明两日,专家调研组还将赴麻涌、虎门收集创作素材和相关历史资料。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