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政府“签约”普查文物,在全国可是第一

  随着市文研所所长刘新、鸭河工区社会事业局局长孙扬分别在《关于组织开展鸭河工区文物普查工作协议书》上签下名字,2017年鸭河工区文物普查活动正式启动。

  这次文物普查,是鸭河工区主动邀请,并与市文研所签约,由文物部门成立文物普查工作组,对鸭河工区全域范围内的地上地下文物资源进行全面普查,较为全面地掌握鸭河工区现存文物的基本情况。

  记者了解到,地方政府主动邀请文物部门签约,对全域范围内的文物资源进行全面普查,这在全国应是首次。

  这类签约普查,全国尚属首次

  “文物普查一般指在一个行政区划内,由当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对本地文物资源进行较为全面性的调查工作。”市文研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鸭河工区文物普查活动是由鸭河工区主动邀请并与市文研所签约,对鸭河工区全域范围内的文物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主动邀请文物部门签约进行文物普查,这在全国应是首次。”

  “我们从考古部、钻探部、宛北工作站等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了文物普查工作组,分阶段、分区域、分重点、分步骤地对地上地下文物进行全面普查,革命遗址、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古遗址、古墓葬和流散文物等都属于普查对象。”刘新说,此次普查以发现以前未知的文物为主,同时复查已登记文物的保护状况,为科学保护、科学研究和发挥文物的作用提供全面、系统的科学资料。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鸭河工区相关负责人说,鸭河工区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希望通过这次文物普查,较为全面地掌握鸭河工区现存文物的数量、分布情况、本体特征、基本数据及其保存情况,文物周边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情况,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文化南阳,促进鸭河工区、南阳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文物接连发现,鸭河总有很多惊喜

  鸭河工区的文化绵远悠长、大气厚重,其文明史总与中华民族的兴盛紧密相连,并书写和影响着中华文化的进程……

  早在50万年前,与北京猿人生活于同一时代的“南召猿人”,就在鸭河工区一带繁衍生息;其自古就是“南船北马”的交替地,早在6000年前,就有先民因取水和航运之利沿河而居;在西周初年,为沟通宛洛而修建了三鸦路,历史上一直是南阳通往洛阳的主干道,鸭河区域是三鸦路的必经之处,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西汉、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鸭河区域多次作为郡治、县城所在地,现仍存有“向城遗址”;东汉时期,因光武帝刘秀在此屯兵宿营,留下了“皇路店”的地名以及诸多传说、故事和遗迹;在工区内,曾发现汉代墓群、宋墓等遗迹;在莲花池等地,分布有早期的文化遗址;晁庄、晁坟、双庙等地名以及向城遗址等遗迹,或许记录着“晁姓发源地”“向姓发源地”的诸多故事和历史……

  2014年,鸭河口水库周边和梦山一带发现凹穴岩画千余处,其分布之集中、体量之巨大、内容之丰富,世所罕见,引发广泛关注。2014年6月30日,世界岩画组织联合会执行主席罗伯特·贝纳里克,印度岩画协会会长、本迪艾利大学教授库马尔,国际岩画联合会执委、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教授汤惠生,中国岩画学会会长王建平对鸭河工区区域的岩画进行了考证,罗伯特·贝纳里克将这里岩画命名为“鸭河岩画”,称赞“鸭河工区的岩画群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丰碑”,并在此举行了“中国南阳鸭河工区国际岩书岩画研讨会”。

  2017年3月,文物部门在焦庄村、夏庄村交界处发现了冢岗庙大墓,经过调查、勘探确定其为大型“甲”字形土坑墓,墓室长40米、宽38米、深约18米,且有封土冢,周边有陪葬坑。根据其形制、结构并综合钻探结果初步推断,冢岗庙大墓可能是东周时期的楚国封君或类似身份的重要人物。

  记者了解到,文物普查将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将对冢岗庙大墓周边的焦庄村、广庄村以及附近的王庄村、皇老庄村进行普查。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