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成吉思汗的守陵人:76岁达尔扈特人守陵逾60年
图为古日扎布老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乌娅娜 摄
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因其富饶的自然资源名扬海外。鄂尔多斯(蒙语,汉译众多的宫殿)也因其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英灵的供奉之地,成为蒙古族精神信仰的寄托。
近八百年来,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世代守护、祭祀成吉思汗陵(也称为“成吉思汗八白宫”)和成吉思汗旗徽“苏德勒”,完整地传承和保留了蒙古族十三世纪神秘的祭祀文化和独特的宫廷礼仪文化,在他们看来,每一次唱起祭歌,都是与成吉思汗的一次对话。
他们就是成吉思汗的守陵人——达尔扈特人。
76岁的古日扎布老人是达尔扈特第三十六代传人。
古日扎布14岁开始学习祭祀的各种礼仪,当时年幼的他并不知道这些繁琐复杂的步骤到底意味着什么。“那时候我不理解,爷爷为什么不让我上学,而是跟着他学习祭祀,甚至有时候拿着鞭子教我,他只是告诉我,不能把这些事情丢了。”古日扎布回忆说。“跟着爷爷学习了三年后才慢慢开始意识到这种民族信仰的感情多么神圣。”
达尔扈特不仅要随着八白宫移动,居住在八白宫所在地的周围,保证长明灯不灭,还要承担祭祀所需的物品、费用。虽然他们当时被大蒙古国授予“不服兵役、不纳税赋”,但生活非常贫困。
图为成吉思汗陵前的成吉思汗雕塑 乌娅娜 摄
古日扎布至今都还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到各地筹措资金用于各方面的开销,他说:“以前没有经济来源,只能到各地‘讨吃’,现在好了,国家给我们相应的工作职务,每个月有工资,大家的生活都越来越好了。”
1990年,古日扎布开始向当时19岁儿子哈斯其劳传授守陵的各种礼仪。其中一项就是传唱祭祀赞歌。
鄂尔多斯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旺楚格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祭歌没有曲谱,没有文字记载,至今没有研究出来究竟是什么语言,具体什么内容,都是达尔扈特人一代代口口相传,以歌颂成吉思汗为主。
“祭祀的赞歌总共有12首祭歌,因为没有具体的语言称为‘天歌’,在不同等级的祭祀时演唱不同的祭歌。”旺楚格说。
“通过达尔扈特人向成吉思汗传送某种信息,再把祝福和庇佑通过达尔扈特人传送回来。”哈斯其劳如此评价自己的工作。
哈斯其劳是达尔扈特第三十七代传承人,同时也是成陵管委会的副主任兼祭祀办主任,每月初一的祭祀都要参加。此外,日祭,打扫白宫内卫生,念诵《伊金桑》,接待游客和拜谒者,为他们解说、祝颂、祭祀等都是日常工作。
哈斯其劳说:“祭祀并不是某种迷信,而是很神圣的一件事,对于我们来说,责任重大。”
哈斯其劳也同时坦言,传承人断档的现象也存在。“达尔扈特传承是世袭制,传男不传女,现在各家都一个小孩,小孩的选择也很多,有不同的追求。”
“我希望能给孩子们灌输一种思想,这是一份神圣的工作,从小对小孩进行正面引导这个文化,告诉他们达尔扈特人忠诚、守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让后代有自豪感更有使命感。现在有好几个孩子虽然在外面上大学,但是都表示愿意回来从事这个工作。”哈斯其劳说。
按照国家的政策,古日扎布现在已经退休。然而守了六十多年陵,古日扎布还是会常常回陵园看看,在祭祀大典的时候,唱起悠扬的赞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