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宁波四个考古项目入选“浙江重要考古发现”
2016年经浙江省考古学会组织评选,在全省2016年度正式申报并获国家批准的40余个考古项目中,共评选出8项“浙江重要考古发现”。其中,宁波有四个考古项目入选,它们分别是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领队主持的“北仑大榭遗址Ⅰ期发掘”“东钱湖上水岙窑址发掘”和“明州罗城城墙遗址(望京门段)发掘”,以及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队主持的“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发掘”。
宁波市大榭遗址
大榭遗址位于宁波北仑大榭开发区下厂村。遗址所在区域地理位置独特,西北依托涂毛洞山,西南背靠将军山余脉,东侧为平坦的稻田,更远处则是大榭岛最高峰七顶山,自然环境适宜古代人类居住。
2016年4月至今,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占地约20000平方米的大榭遗址实施了Ⅰ期大规模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为4000平方米。发掘情况表明,大榭遗址地层堆积深度约1-2.5米,文化层划分为四个大层,相对应的时代由早至晚分别为史前时期的良渚文化和钱山漾文化,以及商周和宋元时期。现共发现史前至宋元时期各种遗迹现象50余处,出土陶、瓷、铜、石、玉质遗物(小件)200余件。
大榭遗址系宁波在海岛之上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海岛上能发现这种保存状况较好且时代自史前一直延续至宋元时期的聚落遗址十分难得。同时,大榭遗址地理位置独特,在史前和商周时期可以说是宁绍平原与舟山群岛之间文化交流、传播和人群迁徙、交往的桥梁,其发现对于探讨那一时期的海陆环境变迁、人地关系、制盐历史和浙东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宁波市上水岙窑址
上水岙窑址位于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原上水村境内。2012年11-12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东钱湖开发建设对窑址所在地块进行调查、勘探时,发现1处宋代越窑遗址;2015年10-12月,为配合中国-中东欧投资贸易博览会会址项目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该窑址分布区进行了重点勘探;2016年2-11月,经浙江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共发现窑炉遗迹2条,出土大批精美的越窑青瓷器和窑具等遗物。
本次发掘仅发现了窑场的烧成区——窑炉遗迹,备料区、成形区、上釉区、存储区等作坊遗迹和配套设施已被早期平整农田和修筑原沙山公路时损毁。关键部位窑头火膛和窑尾排烟系统保存较好,这个发现对研究越窑的窑炉结构、布局和建造技术等提供了新的案例。
出土遗物具有六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种类丰富,造型别致,装饰工艺繁复,大多制作精美,纹饰精美多样,器物上大量刻划文字,出土的各式窑具上大量黏附各类器物,为研究越窑的烧制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这也为研究十世纪晚期到北宋中期越窑烧制工艺水平、东钱湖窑场生产状况和我国古代青瓷发展史和“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上水岙窑址的发现,不仅极大提升了作为越窑三大生产中心之一——东钱湖窑场在越窑青瓷体系中的历史地位,也同样提升了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达到了文物保护与开发建设共享双赢的目标。
上水岙窑址的野外发掘工作已暂告一段落,为更好地保护窑炉本体不受雨水等自然灾害侵蚀,已暂时采取了原址回填保护措施。经多方论证,下一步将在2处窑炉上方建设窑炉遗迹展示馆进行原址保护展示并向公众开放。
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
后司岙窑址位于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中部的西岸边,编号为Y66,这里是上林湖越窑遗址的最核心位置。发掘过程严格按照新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发掘面积近1100平方米。揭露包括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丰富作坊遗迹,清理了厚达4米多的废品堆积,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
此次发掘基本理清了以后司岙窑址为代表的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与生产工艺、秘色瓷窑场基本格局、唐代法门寺地宫与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出土秘色瓷的产地问题。
后司岙窑址出土了种类丰富的秘色瓷产品,它们与唐代法门寺地宫中以及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不仅在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而且装烧方法亦几乎完全相同,其中八棱净瓶目前仅见于后司岙窑址中。因此可以确定,晚唐五代时期的绝大多数秘色瓷器当为本窑址的产品,后司岙窑址是晚唐五代时期烧造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制瓷水平,其开创的以天青色为特征的秘色瓷产品,不仅是制瓷史上的一大飞跃,同时成了此后高等级青瓷的代名词,影响到后代包括汝窑、南宋官窑、龙泉窑、高丽青瓷等一大批名窑生产与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
明州罗城遗址
明州罗城城墙遗址(望京门段)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中山西路以北、中宪巷以南、望京路以东、效实巷以西。2016年8至9月,为配合宁波市中山路综合整治工程9#地块望京门文化公园工程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厦门大学对该工程建设范围进行了探沟式重点勘探和试掘,发现夯土、包砖、包石、桩柱等城墙遗迹。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对该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368平方米。
截止目前,已发现1 处城墙遗址、3组建筑基址、8个灰坑、2口水井和10座墓葬,出土大量唐宋以来陶瓷、砖瓦、铜钱类遗物。
根据探沟解剖和出土遗物分析,明州罗城始建于唐代晚期。城墙建筑方法与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中关于城墙的建造方法多处相符。文献记载宋元丰、宝庆年间曾对明州罗城进行较大规模的修缮。此次考古发掘也印证了这一史实。在唐代护坡夯土台的外侧,由下而上分别叠压着宋代城墙倒塌堆积和护坡。宋代城墙倒塌堆积含有大量的砖块、瓦片、
宋代瓷器以及人骨。
元至正元年(公元1279年),明州罗城被拆毁。直至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浙东元帅纳麟哈剌复筑罗城,其间七十三年宁波罗筑。百姓侵占城址,在城墙内外形成了大量的元代堆积。元刘基《复筑庆元城记》记载:“时故城久废,室其址者数百家。公命悉徙处官地,发廪粟以助不给,民忘其徙。凡六月而城成,周十有八里,高丈有八尺……” 元末复筑的罗城底部宽度约6.5-8米,多采用先挖基槽再填以碎石的方式砌筑,外侧基槽多内缩打破早期城墙遗迹,内侧基槽均打破早期城墙夯土。元末所建罗城,砌法粗糙,建筑材质、大小不一,与元末“凡六月而城成”的记载相符。
明清对罗城进行过多次修葺,但基本保持元末罗城的格局不变,直至1933年明州罗城被彻底拆毁。
城墙是见证古代城市发展最为重要的物证之一。明州罗城城墙(望京门段)的发现,为我国古代州府级城市布局、城墙结构和宁波城市发展史研究提供了宝贵案例。(宁波市文化信息中心)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