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戏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 ⅳ―11 所属地区 福建·南平·政和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福建省政和县 申报日期 2006
四平戏又名四评戏、四坪戏、四棚戏、四蓬戏,系由明代中叶流行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演变而来,嘉靖年间盛行于徽州(安徽省歙县)一带,明末清初传入闽东北大山深处的政和,在政和县杨源乡及屏南县龙潭乡以历史原貌完整地延续至今。
四平戏的传统剧目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琵琶记》、《苏秦》、《英雄会》、《九龙阁》、《陈世美》、《芦林会》、《八卦图》等几十个。其唱腔属于高腔系统,古朴粗放,清新悦耳,优雅动听,句末帮腔用拖音演唱。道白使用一种介于普通话与当地方言之间的“土官话”念诵,俗称“讲正字”。留存下来的四平戏剧本只标注轻重音符而不标注唱腔音符,无谱有调,唱腔完全以口头方式代代相传。其脚色行当在清代雍正时期已较齐全,表演上生角强调文雅,旦角要求细腻,净角注重粗犷,丑角讲究滑稽,形成四平戏独特的表演风格。脚色表演动作有腾、挪、滚、打等,随鼓缓急进退,不同脚色行当的手、脚动作都有规定的口诀。演出中保持以鼓、钹、板鼓等打击乐器衬托,而以鼓为主导的伴奏形式,继承了弋阳腔“一人成声而众人相和”的古老传统。四平戏较好地保留了明代的声腔艺术形式,被戏剧史专家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由于地处条件落后的大山深处,其生存充满艰辛。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必须尽快采取措施进行抢救。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