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州梆子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 ⅳ―13 所属地区 陕西·渭南·大荔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渭南市大荔县 申报日期 2007
同州梆子的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大荔县古称同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丰厚。境内现有“大荔猿人遗址”、“沙苑文化遗址”、“魏长城遗址”、“八鱼石墓群”和丰图义仓、贷祠岑楼等历史文化古迹20余处:同州梆子、碗碗腔等戏曲品种,面花、泥人雕塑享誉中外。
大荔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的地带,境内黄河、洛河、渭河三河汇流,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境内沙苑区为内陆平原最大的沙漠区,被省政府确定为生态保护区。大荔是全国粮棉油等十大农林牧渔商品基地。同州西瓜文明遐迩,沙苑108(黄花菜、红枣、花生)享誉海内外。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大荔人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播下汗水,耕耘生活,收获希望,创造了不朽的灿烂文化。同州梆子被奉为中国梆子戏鼻祖。
同州梆子,又名“东路秦腔”、“同州腔”、“安安腔”也称老东路。因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多奉为梆子腔鼻祖。以同州(今大荔),朝邑为中心,盛行于关中东府10余县,流行于北至绥德,东到潼关,南抵洛南,西行渭南。并流传到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北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浙等地。
同州梆子的历史渊源
举世瞩目的中石器时代的“沙苑文化”遗址,表明这里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据吕不韦《吕氏春秋音初》记载,公元前1534年,“殷整甲徙宅西河(今大荔县一带),实始作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缪公取风焉,实始作秦音”。说明在西音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秦音秦风秦声,原本就产生于陕西大荔。
从春秋时期的古老“郑声”、秦末汉初“三辅”(今大荔、扶风、长安)人民编演的戏剧史家普遍认为是我国第一部剧目“角抵戏”《东海黄公》,到魏晋六朝时期秦声乐舞和百戏一直盛演、唐代的“歌舞戏”和“参军戏”等等戏曲艺术的衍变繁荣以及安史之乱后汉落的宫廷艺人纷纷加盟,从宋代朝邑“岱祠岑楼”有了标志本,到有了戏曲活动旺盛的条件、元代的“社鼓喧阗,火烟辐辏”,到明代激越高亢、鹤立高吟的同州梆子曲谱引发明、清两代“花部”的勃兴和全国梆子腔戏曲剧种的兴盛以及温文尔雅、婉转动听的碗碗腔在同一地区的衍生壮大,都表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大荔县,是全国著名的音乐和戏剧之乡。
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是同州梆子发展的鼎盛时期,艺术不断成熟和完善,唱腔也有了急板、慢板、散板、滚板等与杂腔的区别,以至于梆子腔在北京都成了大剧种,并以其曲折的剧情、高亢的曲调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呈现出压倒昆、戈两腔之势。著名梆子腔艺人攀小惠于乾隆元年加入西安创建的“江东班”,“以声擅,绝唱也”著称一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流派。
据《大荔县戏曲志》记功:曾在大荔学艺的著名同州梆子表演艺术家魏长生,在化妆、表演、声腔诸方面对同州梆子进行了改进与提高,从1774年到1780年,他三次赴京清演出,“一出《滚楼》,名动京师,举国若狂,观者日至千余,六大班为之减色,士大夫为之心醉”(引自《燕兰小谱》)。清道光、咸丰年间,同州梆子在宫廷和民间都极为盛行,东府就有班社三、四十家,著名的就有四大班和八小班,艺人们甚至还集资修建了梨园会馆“庄王庙”。
同州梆子的基本内容
同州梆子的角色行当齐全,角色分老旦、花旦、正旦、小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大净、二净,丑等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尤其重花脸、须生、正旦与武生,被称为“四梁四柱”,并以正旦、老旦、老生、花脸、武生戏见长,文武兼备,且袍带戏和靠甲戏为多。如《石佛口》《铁冠图》《搬龙驹》等。《破宁国》为净行的专行剧目,所谓“四红加一黑,必定是《破宁国》”,就是群众对这出戏特点的概括。同州梆子的表演注重工架与特技的运用,如翎扫灯花、碗打碗、三节棍、打连枷、鞭扫灯花、喷火等。
同州梆子的角色行当齐全,角色分老旦、花旦、正旦、小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大净、二净,丑等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尤其重花脸、须生、正旦与武生,被称为“四梁四柱”,并以正旦、老旦、老生、花脸、武生戏见长,文武兼备,且袍带戏和靠甲戏为多。如《石佛口》《铁冠图》《搬龙驹》等。《破宁国》为净行的专行剧目,所谓“四红加一黑,必定是《破宁国》”,就是群众对这出戏特点的概括。同州梆子的表演注重工架与特技的运用,如翎扫灯花、碗打碗、三节棍、打连枷、鞭扫灯花、喷火等。
同州梆子的唱腔过门较为短促,更显“繁音激楚”之美,古秦风驷铁车辚之刚劲。仅同州梆子的锣鼓使用就有催观众进场的开场锣鼓,用于演员“走架子”、“开打”的动作锣鼓、与唢呐曲牌有关的牌子锣鼓等等。
同州梆子的曲谱使用工尺谱,基本唱腔部分以徵调式为主,也有宫调式,其音阶为七声音阶,多跳进,也常用闪板,整个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艺人在演唱时为了应酬,甚至还兼唱一些昆腔杂调。同州梆子的曲牌很多,常用的就有四五十个之多,曲牌结构一般为4/4和2/4节拍,也有散板形式。常用的曲牌有想亲亲、银扭丝、点绛、大开门、朝凤、石榴花、朝天子、老吹腔、马道仁、将军令等。
同州梆子的基本特征
同州梆子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具有“直起直落又复婉转”的特点,分原板(二六板)、慢板(四股眼板)、二导板(由慢板转入导板)、流水板(有板无眼)、垫板(无板无眼)、滚板(滚板滚白)、彩腔(假声唱法)等等,加上欢音、苦音因剧情、唱词和人物性格的不同而设计的用嗓程度的差异,使“本嗓吐字,正腔滑音,高亢激越,直起直落”的同同梆子,听起来越发显得慷慨激昂、韵味十足。
同州梆子的唱腔过门较为短促,更显“繁音激楚”之美,古秦风驷铁车辚之刚劲。仅同州梆子的锣鼓使用就有催观众进场的开场锣鼓,用于演员“走架子”、“开打”的动作锣鼓、与唢呐曲牌有关的牌子锣鼓等等。
同州梆子唱腔及过门(戏曲术语)精练、短促,拖腔委婉动听,除尖板外,一般板路都有欢音和哭音(硬音和软音)的区别,欢音与哭音之间的转变自然、流畅。剧目以生、净见长,有专用的旦角唱腔:麻鞋底、十三腔、燕儿飞,三倒腔,哭腔词、哭中乐等。
同州梆子的“锣鼓经”基本和现在上演的同、朝灯影(碗碗腔)相近,其叫法也基本相同。
同州梆子的主要价值
一、历史价值
同州梆子是中国梆子戏之鼻祖,其声腔形成历史源远流长。它是在“西音”、“秦音”、“秦风”、“秦声”音乐舞蹈基础上,逐渐演演变而成。前代学者有“秦腔俗称梆子腔,盖因其以木棒为乐器而得名者也,其来源极古,有谓肇始于战国”,“秦声即燕赵悲歌之遗响也,传入秦后,其声乃益激越,后世之秦腔实际胚胎于此焉”的说法。
二、现实价值
同州梆子是同州人民乃至西北地域之所向往和追忆的古老剧种,研究和整理演出、保留是戏曲界的责任,能唤起群众对戏曲的热爱,更进一步活跃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对研究秦腔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