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宝贝”战国水晶杯—— 古人的手艺一定不如现代人?未必!

  26年前古墓里的那点光,竟让他眼前一亮? 不少网友戏称这件国宝级文物可能是个“乌龙”。

 

战国水晶杯-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国水晶杯

 

1990年发掘现场-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90年发掘现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阿富汗水晶杯。(报道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战国中前期,越王无疆效法列国征伐中原,北上攻齐。其时,齐楚两国的矛盾已表面化,齐王于是派出使者,游说无疆西征楚国,以为遗祸之计。无疆果然听信齐使说辞,举兵西向伐楚。岂料楚威王早有准备,引大军攻打越国,杀无疆,尽得吴越之地,同时北路大军在徐州大败齐军,奠定了楚国当时在长江流域泱泱大国的地位。开疆扩土之后,须有军政长官驻守,楚王便委派官员,前往吴越之地施政行令、驻军抚民。

 

  派到当时余杭的那名地方官可能颇好饮酒,他的酒器中有一件宝贝——水晶杯。在周代,酒器不仅是饮酒用具,很多时候还是重要的礼器,这只水晶杯自然被那名地方官当作心头肉,以至于在他归于黄土之日,还要将这件宝物随身带走。

 

  转眼过了2000多年,当年的余杭几经沿革,已经成为浙江省的省会杭州,一群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楚国那名地方官的墓葬。

 

  泥土一层一层地被挖开,一点亮光闪现出来,一个年轻人便被这一闪而过的光芒怔住了。他叫杜正贤,当年刚参加工作,今天,他已经是杭州博物馆的馆长。而那道令他神往的光芒,正来自杭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战国水晶杯。

 

  考古专家爱不释手 “不行,你们不要碰”

 

  “第一眼看见它是在秋天,那天的天气非常好。那次挖掘从开始到结束,一直都没有下过雨。我们用篾片一点点抠,最后,那一点亮光出现了,我们眼前也为之一亮!”杜正贤对那点亮光特别难忘——1990年10月,原半山镇石塘村工农砖瓦厂的战国土墩墓挖掘现场,当考古人员挖到地下1米多深时,旷世奇珍赫然现世。

 

  那时候,杜正贤才参加工作没多久,因此,对他而言,这样的历史性时刻更显珍贵。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谨慎清理,这件“杭州宝贝”终于完全出现在考古人员面前——通体平素、简洁、透明,没有任何纹饰,略带琥珀色,表面经过抛光处理,中部和底部有絮状自然结晶体——这只水晶杯是用整块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之高,令人惊叹。

 

  “那时候我很年轻,那种激动就不必说了。”杜正贤说,发现水晶杯后,考古人员马上带着被子,赶往北京,“太激动了,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北京,杭州的考古人员请教了当时中国顶尖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和宿白。“苏先生捧着水晶杯整整40分钟,一直没有放下,也不让人家碰。”杜正贤回忆,当时有人想把水晶杯拿过去摸一下,苏先生马上就说“不行,你们不要碰这个东西”。

 

  2002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包含64件(组)珍贵文物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杭州的战国水晶杯名列其中。

 

  网友戏称水晶杯“穿越” 古人的手艺本就不输今人

 

  如今,战国水晶杯陈列在杭州博物馆中,无数参观者慕名而来,一睹这件国宝的真容。它的“写真照”也在网上广为流传,不少网友看后惊呼:“穿越,一定是穿越!这是我家的牛奶杯,昨天穿越到战国时期不小心遗失的。”

 

  网友从来就不缺乏创意,有人质疑战国时期工匠的手艺是否能制造出如此精美的水晶杯,便涂鸦了一幅恶搞漫画,说水晶杯是后人遗落在古墓里的。

 

  面对这样的质疑,杜正贤一笑而过:“从专业的角度讲,我们整个发掘过程都是顺利的,当时拿着水晶杯和杯里的泥土去北京,经过专业鉴定,土壤成分确实是战国时期的。而且,中国使用水晶的历史十分悠久。”

 

  作为世界水晶主要产地的中国,使用水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万年前的“北京人”时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墓葬中,也多次出土过水晶制品。商周以后,水晶制品的制作更加精细生动,春秋时期的出土文物中,已出现水晶生肖雕件。这些器物采用圆雕加工手法,技术上比仅为钻孔和弧面打磨的工艺难度更高。

 

  今人的手艺未必胜于古人,关于这一点,还有不少旁证。比如,在阿富汗出土的公元1世纪的水晶杯,它的精美程度不亚于任何现代工艺品。因此,战国水晶杯的身份毋庸置疑。

 

  链接


  这个暑假


  不妨带孩子到历史长河中“捡石子”

 

  历史是一条长河,而文物就是沉淀其中的精美石子。目前,钱塘觅珍·杭州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正在杭州博物馆举办,到8月中旬截止。

 

  2012年,杭州启动了为期5年、覆盖全市的文物普查工作,并将文物普查过程中发现的精品文物通过展览形式呈现出来。此次展览汇聚了杭州地区23家收藏单位的文物精品,展出文物近400件,其中52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杭州这座有着8000年文明史和5000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兴衰沉浮,却始终如镶嵌在古老神州东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璀璨夺目。历史的起起伏伏也留下了无数的印迹,其中最珍贵的印迹,无疑铭刻在保存至今的文物中。”杜正贤说。

 

  这个暑假,与其让孩子在沉迷在“王者荣耀”中与二次元的历史人物作伴,不如带他们到杭州博物馆“捡捡石子”,好好认识一下自己生活的这座历史名城。通讯员斯彦莉 记者 熊艳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