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弦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bjⅴ-3 所属地区 北京·朝阳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市文化局 申报日期 2006

 

  单弦是曲艺的一种,形成于清代末叶,流行于北京城郊。演唱时用八角鼓击节,又称“八角鼓”、“单弦八角鼓”、“牌子曲”,简称“单弦”,是在流行于清乾隆年间的岔曲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

 

  单弦的演出形式最初是一人手持八角鼓击节,一人以三弦伴奏演唱,时称“双头人”。清光绪六年(1880)前后,满人司瑞轩(艺名随缘乐)自编曲词,自弹自唱于茶馆,自此单弦作为一个独立曲种传开。与此同时期的演员有李燕宾(艺名随园诗话)等,其后有德寿山、曾永元、桂兰友等。民初全月如开始改为站唱,另有弦师伴奏。全还将昆曲、京剧中的一些动作,运用到表演中,增加了形体表演。

 

  二十年代是单弦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最享盛名的有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为代表的三大流派,其他还有谭凤元、曹宝禄等。此时已有女演员登台献艺。

 

  单弦唱腔为曲牌联套体。常用曲调有《太平年》、《云苏调》、《怯快书》、《南城调》等。曲牌的文体有长短句、上下句两种,以长短句为主,并常用三字头、垛句、嵌字、衬字等。传统曲目如:《穷大奶奶逛万寿寺》、《翠屏山》、《胭脂》、《杜十娘》等。五四运动后曾创作《秋瑾就义》等新书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单弦不断推陈出新。形式上从联曲体的中篇说唱,演变成联曲体的短篇说唱,演出也由自弹自唱或一人站唱敲击八角鼓、另一人操三弦伴奏,发展、产生了单弦对唱、牌子曲群唱、单弦联唱等形式。编演了《反浪费》、《地下苍松》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现今,由于电视等传播媒体的冲击,单弦这一曲艺艺术已鲜有观众。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