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瓯窑青釉瓷虎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虎子因形如虎而得名,始见于东周,流行于两汉,盛于六朝,衰落于隋唐。虎子是汉、六朝时期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之一,关于它的用途,当今研究界有两说:一说是盛溺的亵器,一说是盛水器。“虎子”一词出于汉代,《周礼·天官·玉府》“凡亵器”,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亵器,清器,虎子之属。”《史记·万石君列传》集解引贾逵解《周官》:楲,虎子也;窬,行清也。”《说文解字》释“楲”曰:“楲窬,亵器也。”贾逵是东汉人,他解释周时的“楲”就是当时的虎子,“窬”即所说的行清。从考古资料看,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中有一幅涤器图,图中一人俯身手持扫帚扫地,身后侧有一水缸,前侧放置一簸箕和虎子,不远处有一带栏杆的小阁,可能为厕间。从图中各项事物之间的关系看,此人应为仆人,在做清扫工作;虎子当为盥洗器及洗涤厕间的盛水器。

 

  镇江博物馆藏有一件南朝瓯窑青釉瓷虎子(图1),是在1984年江苏宜兴南朝墓出土;高20厘米,口径7.4厘米,长29.1厘米;虎头上仰,虎子前身大而耸峙,腰部收小,前后腿部微鼓,四足呈俯伏状,显得矫健有力,背有绹索形提梁;胎呈浅灰白色,胎土较疏松。全器施釉,底部(图2)无釉,釉色淡青,透明度高,造型奇特,手法简易,实属罕见。从本地区六朝墓出土的虎子来看,一般出于男性墓或夫妻合葬墓的男性一边。虎子大多单独放置在墓室一侧或棺床边沿,有的放于墓主棺床的足端,少部分放置在头部。

 

  瓯窑在浙江省南部,以温州为中心的永嘉、乐清一带,创烧于汉朝,结束于元。温州古称东瓯,人们称这里最早的先民为“瓯越”。有专家考证说,瓯字从“瓦”,说明瓯越人在远古就会烧制陶瓷。晋人潘岳《笙赋》中有“披黄苞以受甘,倾缥瓷以酌酃。”说文:“缥,帛青白色也。”缥瓷指的是瓯窑的青釉瓷。同时代人杜育在《荈赋》中说:“器择陶简,出自东隅。”《景德镇陶录》中记载“瓯,越也,昔属闽地,今为浙江温州府,自晋已陶。”瓯窑烧造的青釉瓷器,胎体较白,釉色青淡,透明,是浙江窑口中青釉色调最淡雅的一种瓷器,这可能就是“缥瓷”的由来吧。且釉面自然开裂,大的若蟹爪,小的若鱼子,疏密得体,自然醒目,器物造型别具一格,形成与其他窑瓷器不同的瓯窑风格。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