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照片上的汉口“洋码头”
湖北汉口两江交汇,滨江临水,自古水运发达,码头自然成为汉口的一大特色。“龙王庙口汉江连,激浪惊泷似箭穿。水果行开飞阁上,渡江船舣木簰前。”这首清人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形象地再现了汉口早期码头的情形。
汉口的码头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但直到清乾隆元年(1736)汉口才有了第一个有名有姓的码头——天宝巷石级码头。从此,码头先汉水,后长江,自上而下地发展起来。经过130余年的发展变迁,到了1868年,从硚口到龙王庙,汉口汉水沿岸的码头数量已达到35个。长江沿岸从龙王庙至江汉关的码头已有16个,其中,艾家嘴、四官殿、老官庙、花楼、关圣祠、五圣庙、接驾嘴、大码头等最为著名,被通称为“八码头”。是时长江、汉水泊船无数,帆樯满江,日数量常达几千艘,足见当时汉口水运物流规模及汉口经贸发展能量之大。
汉口开埠后,西方列强除了争先恐后地在汉口建租界、办工厂、设洋行,还利用夺取的“内河航行权”来垄断长江航运。他们对汉口沿江的码头业经营虎视眈眈,抢占汉口沿江一带深水港域的优越位置,建起码头、栈房、洋棚、趸船,设置装卸设备等,由洋人把持的“洋码头”应时而生。自此,汉口的码头经济由汉水内河码头向长江通商的码头经济转移,汉口的繁荣也从硚口一带下移至江岸一带的租界区。
1863年,英国宝顺洋行率先在汉口英租界宝顺街(今天津路)营建宝顺栈五码头,并修建仓库、货栈,这便是汉口最早的洋码头,也是汉口最早的轮船码头。洋码头的建立,使外商的货物吞吐更为便捷。
眼看英国商人坐享码头营运之利,眼红不已的俄国人坐不住了,也在1871年修建起顺丰砖茶厂码头,专供汉茶出口外运之用,地点设在俄租界列尔宾街(今兰陵路)沿江地段,这也是汉口最早的企业专用码头。英俄在汉口建“洋码头”的先例一开,便一发而不可收。其他国家也不甘落后,纷纷效仿,争相在汉口租界沿江一线修建码头,抢夺瓜分汉口码头这块令人馋涎欲滴的蛋糕。没几年,租界各国就在长江沿岸建起了不少现代码头。一时间,“洋码头”如雨后春笋怒发,地理位置最好的码头几乎全被外商占据,汉口码头的年货物吞吐量一度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
除了在沿江租界区开辟码头外,各国租界当局对租界以外的重要沿江地段也不放过,先后在租界以外沿江地段修筑了太古轮船公司太古码头(图1)、下太古码头等一批洋码头,触角可谓伸得够远。这些洋码头规模庞大,如在丹水池车站南侧江边修筑的美孚石油公司码头,可停泊千吨级的油轮。
到了1907年,英、日、德、法、美等国已在汉开办9家轮船公司,沿江重要地段的码头基本上都成了洋人的天下,烙上了洋码头的标签。“招商太古到怡和,又向华昌大阪过。海舶江轮排似节,大船争比小船多。”民国初年罗汉写下的汉口竹枝词《轮船码头》,可以说是当时洋码头的真实写照(图2)。
汉口进出口贸易的兴盛,催生出众多的洋码头,而汉口洋码头的兴旺发达,亦使得汉口成为中国近代商埠中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它们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兴旺衰退,从1863年英国人建起第一个洋码头起,到1910年发展至74个,码头范围也从江汉关一直延伸到丹水池、谌家矶一带,基本上为五国商行所有。到了1926年,洋码头发展到巅峰时期,大大小小竟有87个之多。
1937年抗战前夕,受德、英、俄等租界被中国政府相继收回、世界经贸萧条和战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汉口长江沿岸码头规模已远不如从前。此时,码头设有趸船的共有55个,中国占19个,洋码头则锐减至36个,其中外国轮船公司有20个,外国工厂、商号有15个,机关1个。通过这些数据可见,这些洋码头大多为货运码头,少量为客运码头。它们经过几十年经营,在汉口老码头的发展中曾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武汉沦陷期间,汉口的洋码头全部被日军侵占,除了少数为日清轮船会社和汪伪政府所办武汉交通股份有限公司用作客货运营外,大多被改作军用,为日军侵略服务。抗战胜利后,昔日的洋码头大多数仍在继续使用,但大多改换名称。
汉口的洋码头设施齐全,装卸等设备比较先进,所筑码头主要有浮趸式和浮船式两种,可以随着长江水位的起伏而升降。“洋码头”一般规模较大,20世纪初,太古、怡和、大阪3家轮船公司就在江边修建了6大间栈房,3处堆栈,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以上,仅大阪轮船公司的码头就有50尺宽,250尺长,规模、设施远超那些本土码头。客观地说,这些“洋码头”的建立,加上引入了西方的经营理念,对汉口的码头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洋码头”的兴建,使汉口港迅速成为近代国际港口。自1905年日本大阪商船会社开辟汉口至日本神户、大阪的直达航线开始,到民国建立之初,由汉口港驶向国外的轮船,已可直达德国的汉堡、不莱梅,荷兰的鹿特丹,埃及的塞得港,法国的马赛,比利时的安德卫普,意大利的热诺瓦等地,汉口港已成为近代闻名世界的国际港口。
“千年扁担万年箩,压得腰弓背又驼。”在这些洋码头上从事搬运的码头工人,被称为“码头夫”,又称“挑码头”和“扛码头”,社会地位低下。他们终日穿着褴褛的衣衫,哼着单调的码头号子,或挑或抬或背,步履蹒跚地走过狭窄的栈桥,攀登高高的台阶,在船舶与岸之间忙碌穿梭,手中紧紧捏着汗渍的“欢喜”(码头工人用于结算工钱的筹码竹签,俗称“欢喜”),极其劳累而收入微薄。
汉口的码头文化因水而兴,因商而盛,是汉口独特的文化元素符号,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荆楚文化的特质。洋码头的出现,又使汉口码头文化带有殖民文化的印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