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关注中国盗墓:全球对中国古董的需求激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美媒称,随着全球对中国古董的需求激增,这个古老的行当卷土重来。有些中国古董的价格攀升至数千万美元,一大批渴望一夜暴富的盗墓贼涌入中国乡村。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7月15日报道,去年11月的一天,陕西省宝陵村的杨明镇(音)听来一条小道消息:在他家地里施工的建筑工人挖出了一座古墓。当晚,他和他的父亲及舅舅悄悄溜进这座位于村口一片尘土飞扬的空地里的古墓中。第二天早上,一名工人发现了杨明镇和另外两名男子的尸体——夜里,这座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坟墓坍塌,他们被活埋了。

 

  报道称,这就是盗墓的极端诱惑和危险所在。2016年,中国国家文物局通报了103起盗掘古遗址、古墓葬案件。专家们认为,还有更多的案件未被发现。他们说,从古至今,中国每10座坟墓中有8座已遭到窃贼洗劫。

 

  报道称,中国如今越来越重视弘扬传统文化。中国的古墓葬和地下文物都归国家所有,政府通过制定法规、加大监视力度和对上缴文物者予以现金奖励来设法打击盗墓现象。

 

  3000多年来,中国坚持繁杂的安葬仪式,包括用各种日用物品给死者陪葬,中国的盗墓活动有着差不多一样长的历史。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对外开放后,盗墓活动变得流行,大片大片的地区被腾出来修建地铁隧道、公寓楼和高速公路网。建筑工地兼作考古地点,无数墓葬和历史遗迹在这个过程中被发掘出土。

 

  报道称,与此同时,由于收入增加,许多中国人对文物产生了兴趣,催生了一个崭新的中国收藏者阶层,他们的知识、热情和购买力连长期收藏中国古董的西方收藏家都自叹弗如。

 

  对盗墓贼来说,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撰写过多本盗墓题材畅销书的倪方六说:“秦汉时期的一件上好青铜器能让你买套大房子。”

 

  但盗墓生活绝不轻松惬意。

 

  南派三叔的网络小说《盗墓笔记》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盗墓冒险经历,2006年首次上线后一炮走红,此后,中国还出现了大量关于盗墓的电视节目和电影。

 

  一些政府官员和文物保护工作者担心,盗墓的大众化鼓励了业余爱好者涉足这个行当。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特点让文化遗迹无处不在,致使全面保护几乎毫无可能。陕西省文物局督察与安全保卫处的官员王金清说:“我们在不断地与犯罪分子作斗争。”

 

  专家们强调,盗墓贼现在把注意力转向中国北方和西部大量尚无人触碰过的墓葬,必须采取更多的行动保护那些地方。但他们表示,彻底解决问题最终要靠处于劫掠链条另一端的人:收藏者。

 

  “如果偷来的东西没有市场,那谁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盗墓,”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苏格兰犯罪与司法研究中心的考古学家唐娜·耶茨说,“没有需求,就没有劫掠。”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