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苏南地区代用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随即,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全面侵华。至该年年底,上海、南京以及苏南地区一带,相继成为日本人控制的沦陷区。

 

  日本人占领了苏南这一带地区早期,主要的流通手段,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和银元; 铜钱,是作为找零使用的钱币。随着战争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刺激了对战争物资的需求,激扬国际市场的铜材价格,输出铜材,便可获取丰厚利益;日本人在占领区发行军票,掠夺我国财富包括市场的铜钱和所有铜制品,这些铜物资,转化为军火生产的原材料;地下抗日组织,也把铜钱、铜制品坚壁起来,支援抗日武装力量。这样,多种因素导致铜钱极端缺乏,以至市场上铜钱绝了迹。

 

  苏南一带,历来是我国繁荣地区之一,民众生活富裕,商品经济发达,市场交易活跃。作为找零使用的铜钱匮乏,极大地影响了正常商品流通。在这种形势下,苏南一些地方团体、商家店号,开始发行自己的代用币。这些代用币有各种金属材料的,也有纸币,甚至还有竹子、木片。它们都是小面额,十分方便参与日常市场交易活动。

 

  英籍华人汪海岚在其《大英博物馆藏的三十年代江苏地方钱筹》一文中写道:大英博物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入藏了60多枚中国铜钱。铜钱明显不是国家发行的流通钱币,属于地方私制的代用币。这些铜钱大多数是圆形,直径约28毫米,重量7—8克,与清朝、民国时期所发行的拾文铜元相仿。币面上有发行地、商号、面值,并标明作流通使用。铜钱大多是光背。

 

  据发表在1995年第1期《无锡钱币》“武进地区代用币浅说”一文的张国民先生说:他家及他兄弟家,在那个时期都曾经发行过这类代用币,而且代用币在苏南和淅北的市场使用亦相当普遍。张还说,代用币制造厂过去大多是证章或银匠作坊。代用币是受店主、商号或地方名人委托生产的。造币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旧铜钱,全部或局部除去原来的图案,再打压上发行者的名号、面值和发行地。由此可见,厂家生产,民众认可,市场接受三方面团结默契的商品流通的格局,就这样自然形成了。

 

  在这里,向读者展示五枚铜钱,就是在日本侵占苏南时期时,不同地方、不同商家使用的代用币。这些铜钱均为圆形,光背。币面上的地名是当时苏南的小镇,属县、区以下的行政区域。从地图上看,大致是丹阳、常州、江阴、无锡、宜兴之间的范围。地名很多至今仍在沿用。

 

  第一枚(图1),直径28.5毫米,重7.2克。地名:洛阳镇,在顶部。店号:公记,在底部。“暂作流通”四字,每两字分开左右两侧,直读。当中圆圈中“大洋五角”,为上下右左的顺序阅读。中心处有一小圆圈。

 

  第二枚(图2),直径28.5毫米,重7.3克。地名:河东镇,在顶部。地名两侧,各有一五角星。店号:协鑫南货号,在底部。“临时流通”四字,每两字分别右左两侧,直读。当中重轮圆圈内,“壹角”二字,右左读。

 

  第三枚(图3),直径28.5毫米,重7.5克。地名:卜弋桥,在顶部。底部是“临时流通”四字,从右而左读。店号:“群丰”二字,右左读。每个字的上下各有两个五角星。当中重轮圆圈内,“壹角”两字,直读。两侧各有一花枝。

 

  第四枚(图4),直径29毫米,重7克。地名:坊前镇,在顶部。店号:同盛商店,在底部。“临时流通”四字,每二字分处左右两侧,直读。当中是一个有12齿光芒的圆圈,内有“壹角”二字,右左读。

 

  第五枚(图5),直径28.5毫米,重7克。地名:东青镇,在顶部。“伍分币”三个字在底部,右左读。中间一彩带围成封闭矩形,内有“商业流通”四字,从右而左读。彩带矩形两侧,各有对称图案。图案中间是五角星,五角星上下均是花枝。

 

  综上所述,抗战时期苏南地区这些代用币的使用,满足了市场流通的需要,起到了稳定沦陷区民众日常生活的基本的商品流通秩序作用。代用币掌握在各商家和民众手中,客观上也使重要的战争物资——铜,不再轻易落入日本人手中。今年是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全面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八十周年纪念。此时,回忆和探究这类代用币使用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与日本侵略者在货币金融这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作战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