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岔戏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ⅳ―18 所属地区 陕西·安康·汉滨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安康市汉滨区 申报日期 2007

 

  概述:

 

  八岔戏,又称“七岔戏”、“花鼓戏”、“小调戏”、“岔口戏”。虽安康土生土长的艺术与外省流入的民间艺术融汇、衍化、丰富发展起来的。八岔戏分阴、阳两种。阴八岔为三、三、四的十字句,开头有“起板”,中间叙事有“诉板”,收尾有“落板”;阳八岔则为二、二、三的七字句,同时还有夹带着不规则的五、六、八、九字句。前者只有一个主调,一调到底,每唱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尾要接腔,并有特定的锣鼓曲调,旋律悠扬委婉,多表现抒情、哀伤、忧郁、彷徨的情绪。后者曲调明快,节奏感强,有跳跃性、舞蹈性较强,宜于铺陈叙事和表现高兴、喜悦及情绪变化大的人物内心世界,常用于剧目的开场。

 

  表演方法:

 

  由于唱腔来自于民间小调,又不用弦乐伴奏,全用民间鼓乐间插,或句末尾三字由后台或围观群众以集体接唱的形式来烘托,因此具有热闹灵活参与人多的特点。再加上它通俗多变的唱词,生活化的道白,本地化的语音语调,唱诉民间故事,故其普及程度非常之高。八岔戏自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独立成体以来,日渐发展。光绪年间至民国初期,城乡有了八岔戏自乐班或半职业班走乡串村演出。剧目日增。演出时,已具有戏曲表演程式。角色有了“三门九行当”。后来竞出现了的传授师傅和演技出色的“把师”的常年班。建国后,安康市汉剧团吸收引进、整理、创作演出新八岔戏,增加了丝弦伴奏,丰富了表演程式,使传统的八岔焕然一新,轰动一时。代表剧目有《站花墙》、《吴三保游春》和现代剧《挖界石》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