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梆子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1―5―26 所属地区 河北·张家口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张家口市 申报日期 2007

 

  梆子腔,尽管流入张家口的年代很早,但是,以口梆子闻名于剧坛,却是在清末民初之际。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当时出现了一批以侯俊山(老十三旦)为代表的张家口籍的著名梆子演员。他们不仅在张垣一带名声赫赫,成为一支劲旅,就连京城戏坛也被他们所轰动。于是,人们使以地名(口字)来称呼他们所演唱的梆子戏。口梆子就此在梆子声腔史上留下它的印迹。一些戏曲史家认为“口梆子”是由“北路梆子蜕变而来”,也有人认为“口梆子”就是山西的“中路梆子”。(均见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那么, “口梆子”到底是什么剧种呢?本文就侯俊山等一批艺人和当时艺坛活动情况为依据,谈谈看法。

 

  一

 

  周贻白先生认为“有名旦色侯俊山(十三旦)系洪洞(原系晋南平阳府)人,最初也唱的是蒲州梆子,后来改唱北路梆子,在张家口落户,到了北京,便掺合口梆子的唱法而唱京梆子……”(《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第466页)至于侯俊山是否最初唱的是蒲州梆子,本节暂且不论,有待后文涉及。说“侯俊山(十三旦)系洪洞(原系晋南平阳府)人”,也与实不符。从诸多史料看,侯俊山的祖辈就早己在张家口万全县东红庙村落户。其落户的确切年代,由于侯家的家族宗谐以及坟地的明堂,墓志均被毁灭,已无法考证。但是,据村里侯姓老人们说:东红庙是一个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村,而侯家早就祖居在此。据村里三玄庙碑文记载,此庙是明代正德四年重修。证明起码在明正德之前就已有此村。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村里的侯天赐老人讲:“我们侯家,历代搬迁到外面立户的不算,仅本村就有二十六七户人家。侯老板(指侯俊山)和我是同辈,从我们这辈往上数,我能记清的就有良、本、世、天四辈。‘良’字是我们太爷辈,‘本’字是我们爷爷辈,‘世’字是我们的父辈。听我们老人讲,侯老板的父亲叫侯世昌,小名(乳名)来宝,因家境贫寒,在村里给人家放羊,打短工兼埋死人。娶的是河南(洋河南)两旗屯的老婆,老婆长年领着孩子住娘家。”又据侯登运老人讲: “我们侯家,何时到此,我不清楚。我父亲留给我的祖先神龛,里面最早的牌位祭的是侯元品,神牌上写着‘前明故去’。其它神牌依次排列的顺序是侯祭祀永、侯良俊、侯本林、侯世金、侯天岭,包括我父亲在内共六辈。我父亲与侯老板是同辈,按家谱排列,他们都是‘天’字辈,我父亲名天岭字俊峰。”

 

  侯家的祖坟,就在东红庙。早时,由于户穷地少不能独立坟茔,便伙埋在一起。后来,人户越来越多,支系渐次复杂,从“本”字辈开各立新坟。俊山家的新坟,在本村东南,面积二亩四分,由其祖父立头,包括俊山之子共埋葬了四辈。

 

  俊山在世时,每年回乡祭祖,扫墓两次。村里的老人对此记忆犹新。俊山从不坐轿进村,沿路所遇人等,不分贫富贵践,男女老少,一概作揖致礼,为此,老人们至今难于忘怀。

 

  民国十二年,东红庙成立三关社,侯俊山将伴随他从艺多年的一付戏箱,赠送给自己的故乡。一九六六年九月,箱中的行头,被当做“四旧”遭到洗劫。劫后之余的箱子,元笼以及一件斗篷,一个风帽,80年代时仍为东红庙业余剧团使用。

 

  东红庙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侯俊山幼年的故事。据出生在距东红庙只有一里之隔的西红庙村的老艺人蔡有山(曾为河北剧协理事)说:“我小时候,就听家里大人说,侯老板洗三(当地民俗,婴儿出生三天后洗身)那天,村里正唱戏,戏码是《狐狸缘》,老娘婆看着又白又俊的瑞子(俊山的乳名)边洗边叨念:‘俺孩儿长的比那戏台上的四姑姑还俊哩,长大准能成个好戏子’。果然,老娘婆的话应验了,侯俊山后来真的出息了,而且还成了‘御戏子’。”这虽然是个传说,却也可以说明侯俊山确是出生在万全东红庙。依理推断,乡亲们是不会故意为此而加以杜撰的。

 

  据东红庙侯登远老人讲:“我从小就听姥爷,舅舅讲过侯老板小时候唱秧歌的事。侯老板姥姥家在两旗屯(距东红庙三十里),离我姥姥家(谷家房)十里地。因我从小就爱唱戏,所以一去姥姥家,他们就和我说起侯老板小时唱秧歌的情景。侯老板小时候,因家穷,便常去住姥姥家。当时,两旗屯有班秧歌,一到冬闲季节,就组织起来闹红火,侯老板后来就进了这个秧歌班。开头他学的是《钉缸》和《鬼拉腿》。侯老板的《鬼拉腿》演的最绝,因为他当时是七八岁的小孩子,在台上与鬼斗的着急了,便解开裤子,用撒尿来吓唬鬼。”至今两旗屯,谷家房一带还流传着许多侯俊山幼年时演唱秧歌的一些轶闻趣事。

 

  总之,通过以上情况看,侯俊山属张家口万全县东红庙人氏,是有其根据的,而所谓“有名旦色侯俊山(十三旦)系洪洞(原系晋南平阳府)人,……后来改唱北路梆子,在张家口落户”的说法,则是难以令人置信的。据2001年出版的山西通志?人物志载,“侯俊山……祖籍洪洞”,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遍布全国各地,这大概是侯俊山被说成洪洞人的原因,祖籍洪洞也成定论。http://3b3.org/c.js>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