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乱弹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1―5―14 所属地区 河北·邢台·威 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邢台威县 申报日期 2007

 

  乱弹是地方戏曲之一,是深受群众所喜爱的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地方戏。它分东西两路。在唱腔板式上,各有千秋。东路乱弹的活动范围是邢台、邯郸以东,石德线以南及鲁西北一带。西路的活动范围是山西上党以东及石家庄地区东北一带。

 

  因此,“乱弹”是河北省的地方剧种,这是从狭义来说;若从广义讲,乱弹戏又不囿于河北。明代至清初,陕西的秦腔因用弹拨乐伴奏,而被称为“乱弹”(这里的“乱”,不是杂乱,乃指弹拨的技法和频率)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对昆腔以外的其他剧种统称“乱弹”。京剧兴起之初,有人也称其为“乱弹”,瞿秋白在一篇文章中就曾说过,“不登大雅之堂的‘乱弹’――皮黄,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直到今天,人们在褒扬某些演员能文能武、什么剧种也能唱时,依然称之为“文武昆乱不挡”。这里的“乱”即指昆腔以外的剧种。

 

  历史发展

 

  乱弹戏始于明末,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在清河、威县一带。明末清初,随着南北通商贸易的繁荣,此曲系统的西调、西秦腔,伴之“秦优”的戏曲活动,传到枞阳、安庆等地,南北艺人合班,相互融合,产生了“梆子乱弹腔”。乾隆年间,“梆子乱弹腔”在威县和山东临清一带广为传播,成为河北乱弹。早年,河北乱弹与昆曲、高腔、丝弦并称为河北的“昆、高、丝、乱”四大剧种。道光至同治年间,乱弹在民间发展并衍变分流,分为东、西两路。东路流行在山东西北部的临清、夏津、聊城一带;西路流行在河北南部的临西、威县、清河、馆陶等地。后来,西路乱弹艺人到真定(今正定)一带传艺,又把乱弹传至藁城、元氏、赞皇。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乱弹的发展时期,班社众多,名伶辈出。1918年和1928年,威县乱弹曾两次赴天津演出。建国后,威县、藁城、隆尧、临清四县先后建主了专业性的乱弹剧团,农村业余剧团也相继出现。乱弹戏剧目计有300多个。威县乱弹戏著名艺人史桂枝,能戏很多,文武老生戏、花脸戏都很有名,如杨家将戏的杨继业,铜锤花脸包拯。

 

  名字由来

 

  清朝初年,刘献廷(1648――1695)《广阳杂 记》中有“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的记载,这说明“乱弹”在当时已作为一种新腔调出现。这是迄今发现的有关“乱弹”的最早的记述。

 

  康熙时人刘廷玑在《在园杂志》中谈到弋阳腔演变为四平腔之后,接着说:“甚且等而下之,为梆子腔,乱弹腔、巫娘腔、琐哪腔、罗罗腔矣。“可以看出当时已有许多民间地方剧种开始兴起,乱弹便是其中的一种。

 

  清中叶以后,戏曲新老交织,纷呈繁盛,众多戏曲腔名曾有过杂呼混称的过程,所以“乱弹”一词含义,也因历史时期、地域和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异。

 

  清中叶,南方的两淮和扬州的盐商资力雄厚,其家族中,也多为清庭高官,他们为了“迎驾和盛馆舍、招宾客、修饰文彩”的目的,往往都蓄有家班。江村的江鹤亭(名春、字颍长)为乾隆皇帝东巡总办,他组织了两个“内班”“备演大戏”。《扬州画舫录》(乾隆六十年刊)卷五载:“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即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在这里,乱弹一词被作为花部诸腔的统称。由此可见乱弹拥抱力之大,代表性之强。另据苏州戏曲家沈起凤《谐铎》(乾隆五十六年序)卷十二载:“菊部自西蜀魏三儿来吴,淫声妖态,拦入歌台,乱弹部靡然效之,而昆班子弟,亦有背师学者,以至渐染……”这里说出这样一件事,曾在北京红极一时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被逐离京后,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去扬州,后又到苏州,坚持演出活动,“乱弹部”和昆班子弟都争相学起他来。这里“乱弹部“即指演唱昆腔以外各种腔调的戏班子。其乱弹一词的含义仍为花部诸腔的统称。魏长生所唱的就是李调元《剧话》中所说的那种“蜀谓之‘乱弹’的秦腔”。

 

  乾隆三十四年《缀白裘》六集合刊本凡例云:“梆子秧腔,即昆弋腔,与梆子乱弹腔,俗皆称梆子腔。是编中凡梆子秧腔,则简称梆子腔,梆子乱弹腔,则简称乱弹腔。以防混淆。这里的“乱弹腔”即指的是安庆、句容等戏班子演唱的一种主要曲调,演唱这种乱弹时用弹拨乐器伴奏、敲竹梆子,故有“梆子乱弹腔”之称。

 

  嘉庆三、四年(1798、1799年)清府出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的需要,连续发布禁演花部诸腔的命令。在嘉庆三年的禁令里,直接指明“起自秦、皖,而各处辗转流传”的乱弹、梆子、秦腔、弦索等就是“严行禁止”的对象。规定“嗣后除昆弋两腔仍照旧准其演唱,其外乱弹、梆子、弦索、秦腔等戏,概不准再行唱演。”(见苏州《老郎庙碑记》)这时,乱弹显然已经是以一个剧种或一种声腔的面目出现了。另据《啸亭杂录》(汲修主人、即礼亲王昭连著)一书记载:“近日有秦腔、宜黄腔、乱弹诸曲名,其词淫亵猥鄙,皆街谈巷议之语,易入市人之耳;又其音靡靡可听,有时可以节忧,故趋附日众,虽屡以明旨禁之,而其调终不能止,亦一时习尚然也。”这里的“乱弹”明显是指一种声腔或剧种了。

 

  在我国的三百多个剧种中,以“乱弹直接命名的剧种只有河北乱弹和浙江的黄岩乱弹。而含有“乱弹”声腔的剧种却有很多。《戏曲曲艺辞典》中“河北乱弹”条目行文中提到的“山东乱弹”与今河北东路乱弹实际是同一剧种。浙江的瓯剧(温州乱弹)、婺剧、绍剧(绍兴乱弹)、浦江乱弹以及黄岩乱弹则大同小异。由于历史上的原因,现在福建的北路戏、梅林戏;浙江的瓯剧、绍剧、婺剧,秦腔、同州梆子、西秦戏,中路秦腔等都被称为乱弹。在安徽,不但徽戏称乱弹,庐剧如果与京剧同班演出,其戏班便被称为乱弹班。我们威县的西路乱弹,直至民国年间仍旧“诸腔杂陈”,高腔、罗罗、二黄、昆曲,乱弹都唱。浙江的“三下锅”、“二合半”也是非有“乱弹”不可。山东的梆子戏、莱芜梆子、东路梆子、山东梆子都有乱弹腔;柳子戏有的剧目全用乱弹演唱,如,《五台会兄》等;山东梆子的《封相》、《大赐福》也全用乱弹演唱。这些乱弹是保留下来的较早的乱弹形式。

 

  在河北及山东临清一带,狭义的乱弹系指“二鼓头”、“慢乱弹”、“流水板”为主,包括“一鼓头”、“三鼓头”、“扬州调”在内的戏曲声腔;广义的“乱弹”则指以演唱上述声腔为主的东、西路乱弹戏和乱弹班。

 

  新中国时期

 

  1.l954年威县乱弹剧团还请回老艺人,排演了《临潼山》,参加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2.1966年5月,在天津举办河北省中小型现代戏汇报演出,威县乱弹剧团演出的《姑嫂打靶》颇受称道。

 

  3.文革时期,四人帮"横行时期,乱弹这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古老剧种被砍掉了。粉碎"四人帮"后,乱弹才得到新生。

 

  4.1977年10月1日威县乱弹剧团成立,先后排出了《杨金花夺印》、《王怀女》等十几个剧目,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他们演出的《王怀女》曾被省电视台录象,先后在河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省电视台、中国唱片社还灌制了唱片。

 

  5.2007年11月10目,威县举行了乱弹协会成立仪式。该县主要领导及协会会员共计100多人参加了成立仪式,仪式上宣读通过了威县乱弹协会章程。仪式后,县乱弹协会会员进行了精彩的汇报演出,演出荟萃了乱弹戏曲的各类代表曲目。演员们热情高涨,感情投入,观众们深深陶醉在其中,整场演出充分展示了威县戏曲爱好者的艺术水平。

 

  剧目来源

 

  乱弹的演出剧目大都取材于历史演义及古代传奇、杂剧等,以反映帝王将相、宫廷纠纷的戏为主。乱弹的唱腔高亢,朴实,乡土气息浓厚,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常用板式有慢板类,二板类,散板流水类,其中以《二鼓头》、《一鼓头》、《慢乱弹》、《流水板》为主。

 

  剧种特色

 

  威县乱弹主要唱腔方面有明显的俗曲痕迹,演唱上近似丝弦腔,但较丝弦腔更为浑厚、粗犷。威县乱弹原来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包括:乱弹腔、昆腔、扬州乱弹、高腔、罗罗唢呐二黄和杂腔小调。现在唱腔均以板腔体的“乱弹腔”为主,特点是男女腔均为本字咬音,假嗓拖腔。主要板式有[一鼓头]、[二鼓头]、[慢板]、[流水板]等,偶尔也唱昆腔。其唱词是上下句结构,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基本句式,昆腔唱词为长短句式。乱弹曲牌流传至今尚有一百多支,其中“混牌子”一般都有唱词和锣经,如[山坡羊]、[粉蝶儿]、[大泣颜回]、[潮阳歌]、[一江风]等。“清牌子”分大唢呐曲牌、笛子曲牌、海笛曲牌三部分,常用清牌子有[大开门]、[小开门]、[扬州开门]、[二板揣]、[九连环]等。乱弹的锣鼓经丰富,仅开场锣鼓就有九种之多,如老一鼓头、老二鼓头、软二鼓头等。

 

  威县乱弹保留了南曲以檀板司节奏的习惯,以唢呐为主的吹奏乐伴奏,红火热闹具有民间吹鼓乐风格,音繁节促。传统文场伴奏乐器为唢呐两支、七孔笛一支(七孔笛较曲笛细、比梆笛略粗、七个音孔)和小方笙两把。生角多用唢呐、笙伴奏,旦角多用笛子、笙伴奏,文角多用笛子、笙伴奏,武角多用唢呐、笙伴奏。

 

  威县乱弹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表演古老浑朴、粗犷热烈,注重唱、做、念、打。老生、胡子生的重头戏为多,为生行之首。武戏讲究把子,成套把子有三十多种,如三点刀、单半截挺、双半截挺、单刀拐、满天红、老虎枪、大春秋、老八下等。乱弹的表演特技有飞锥穿叉、滚绳卷帘、叼碗捉提、簸粮下高、上吊荡人、吊辫子等。

 

  威县乱弹的音乐采用“纯律”,唱腔与伴奏采用“支声复调”的多声部音乐表现形式,每个声部在整体制约下独自进行,形成独特而微妙的旋律对比效果,这在中国戏曲声腔中是独一无二的。研究威县乱弹对丰富中国多声部音乐理论,对解决给五声旋律配置对题并保持音乐整体风格统一等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伴奏乐器

 

  伴奏乐器在生、净角的演唱中,以唢呐为主;旦角的演唱则以笛子为主。配以笙、琵琶、二胡、低音胡等乐器,本剧种曲牌十分丰富。

 

  继承人

 

  张小梅

 

  第五代传人,石家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16岁到剧团学戏,18岁加入藁城县乱弹剧团,正式拜乱弹老艺人窦洛亮为师。1978年牵头恢复日新乱弹剧团,任团长至今。能表演老旦、青衣、小旦等角色,积极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现在剧团常年在周边县市演出。1978年、1985年在藁城县戏剧汇演中,分别获一、二等奖。2001年《河北教育报》发表了对她和剧团的专访《乱弹之乡听戏》等。

 

  著名剧目

 

  威县乱弹剧目丰富,约有三百多出,代表剧目有《临潼关》、《广武山》、《煤山》、《两狼山》、《石佛寺》、《全忠孝》、《白逼宫》、《王莽篡朝》、《大上吊》、《调寇》、《金钱豹》、《顶灯》、八一风暴》、《洪湖赤卫队》、《夺印》、《槐树庄》、《红嫂》、《摘星楼》、《赵氏孤儿》、《满江红》、《潘杨讼》、《碧血扬州》《红灯照》、《宝莲灯》、《雏凤凌空》、《杨金花夺印》、《就是他》、《白云岭上造平原》、《乡里情》、《王怀女》等。其中《王怀女》曾被省电视台录象,先后在河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省电视台、中国唱片社还灌制了唱片。

 

  孟宪坤

 

  (1898――1964),字从世,威县孟官庄人,临清商界一度流传“宁舍十两金,也得看老宪坤”的顺口溜,誉满冀鲁。王长发艺名大王四,临西指挥屯人,1930年与孟献坤组班赴天津演出,领衔主演达三个多月,誉满津门。群众中曾流传“宁看王四的光脊梁,不看车喜的好衣裳”,足见其艺术魅力。

 

  著名艺术家

 

  乱弹自有以来,便名人辈出,著名演员有我国著名戏曲家纪根垠曾在其专著中把王长发列为乱弹三位著名演员之首。他是乱弹艺术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另外还有“不看李和曾的借东风,也得看其昌的白逼宫”王其昌,王金海、臧文秀。此外小老王、史桂枝、宋长岑都是在当地甚至河北省内外有名的演员。1956年,威县乱弹剧团在邯郸进行汇报演出,当时的周恩来总理亲自前往视察,听了当地领导的汇报,周总理说亲自指示:“一定要把乱弹这个剧种保留下来了。”

 

  保护乱弹刻不容缓

 

  威县乱弹剧种濒临灭绝,令人惋惜。当前,我国有不少民族文化面临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保护工作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此,国家有关部门曾专门发文,对那些处于濒危状态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门类,要抓紧抢救;对那些濒危门类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年老体弱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要尽快采取措施,进行抢救性记录;对那些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原始资料和实物,要授权有关单位积极征集,妥善保管。而威县乱弹作为河北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十六个项目之一、也是邢台市唯一一个项目而被选中,进一步显示了乱弹的价值和受关注程度。

 

  李金鹏是威县人大副主任,最早在威县乱弹剧团搞乐器,曾当过威县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副局长,一生致力于乱弹剧的研究工作。他曾自费去浙江、山东等地访问乱弹的分布与发展情况,写过不少关于乱弹的考证文章,是《中国戏曲志、河北卷》的编辑。多年来,他一直在为乱弹的复兴而奔波。说起乱弹的将来,他说,乱弹离不开乡村的土壤,更离不开广阔的舞台。

 

  值得人们欣喜的是,威县有关部门一直在为本地值得骄傲的乱弹艺术而做着不懈的保护工作,据该县文体局局长杨立群介绍,在省里没有倡导保护戏剧艺术时,该县就一直在关注着乱弹,并成立了“乱弹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和乱弹保护工程学术小组”,文体局、宣传部、财政局主管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主要搜集乱弹资料、成立乱弹艺术研究会、建立乱弹艺术馆、成立乱弹剧团、培养乱弹剧接班人、举办乱弹戏曲大奖赛、编辑《威县乱弹》专著等各种形式。保护工作是一顶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我们将充分利用电视、黑板报、刷写标语、印发宣传资料、编排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在社会上普及民族民间文艺保护知识,增强人们的民族民间文艺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切实保护乱弹这一宝贵的艺术品种。

 

  我们相信,当戏曲的春天到来之际,威县乱弹一定会重放异彩。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