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太秧歌(太谷秧歌、晋中秧歌)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ⅳ-13 所属地区 山西·晋中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晋中市、太谷县、祁县 申报日期 2006

 

  1、太谷秧歌

 

  太谷县位于晋中盆地东北部,襟榆社带祁县,依清徐而傍榆次。总面积约1052平方公里,人口28万,为晋商故里,素有“小北京”和“金太谷”之称。

 

  祁太秧歌(太谷秧歌)是源于山西太谷的一种民间小戏,也称太谷秧歌、晋中秧歌。最初起源于农业劳动,是农村耕作者伴随农事活动而传唱的一种民间小调, 其渊源可追溯到唐宋时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种传唱的民间小调逐渐把动作、舞蹈、武术、技艺融入其中。发展成为可表演欣赏的“地秧歌”和“过街秧歌”;后又借鉴了外地民间艺术的精华,由街头演唱逐渐发展成为拥有388个剧目的地方小戏。

 

  祁太秧歌虽属地方性的剧种之一,但它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本地域性,特别是它有脍炙人口的优美曲调,不但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且受到许多专家的认可和青睐。几十年来,中央民族乐团、总政歌舞团、中国音乐家协会等专业团体,先后到太谷、祁县采风记谱。著名作家孙谦、林杉,作曲家马可、矍维,歌唱家郭兰英、王昆、卢秀梅等,都先后用祁太秧歌改编、填词,演唱了许多名歌、名曲、名剧。祁太秧歌的代表作《看秧歌》被编成舞蹈,纳入交响乐并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大放溢彩。

 

  随着时代的发展,祁太秧歌这一民间瑰宝将在群众艺术宝库中熠熠发光,祁太秧歌这簇兰花,将在文艺百花园中绚丽喷香。2006年“祁太秧歌”被公布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祁县秧歌

 

  祁太秧歌源于农民田间劳作即兴吟唱,后加入舞蹈,加入故事情节,逐渐向戏剧化发展而形成一种璀璨的地方小戏――祁太秧歌。明代正统年间,晋中平原已流行当地民间艺人口传的秧歌,在历史变迁中,祁太秧歌由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组合的班社形式传承下来。清道光年间,祁县已有“同乐社”“祁太喜乐班”“祁太德威社”等诸多班社,民国年间更甚。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祁县、太谷为中心,辐射到文水、交城、孝义、汾阳、阳曲、太原南郊、清徐等周边十余县区的地方小戏。

 

  祁太秧歌是集音乐、舞蹈、唱、念(道白)、做(表演)、打(武秧歌)于一体,并以唱为主的综合艺术。或一剧一曲,或一剧多曲,曲调优美动听,语言生动活泼,内容主要反映祁县、太谷县及晋中农民的劳动、爱情等农村生活,情节简单,唱词多为排比句式,舞蹈动作活泼多样。表演质朴、简约、粗犷,很有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解放后,由榆次专署文教局组织,祁县文化馆主办,建立了“祁太秧歌研改班”,收集整理祁太秧歌剧目300多个、曲目200多个,“祁太秧歌”这一名称,自1951年改革以来,也一直沿用流传至今,并载入《中国戏曲辞典》。

 

  祁太秧歌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简朴的表演形式和明快的适应性,对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法令,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发展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更是研究晋商不可缺少的历史素材。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