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天鹅纹骨簪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辽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人在唐末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当时的契丹人的生存状况非常恶劣,“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鱼为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马逐水草、人仰湩酪”。

 

  契丹人有用动物骨头制作饰品和生活用品的传统习俗,例如:骨簪、骨梳、骨粉盒、骨刷柄等。1962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在辽上京遗址进行调查勘探时,发现了大量的骨制品和半成品。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出土于辽上京汉城遗址的天鹅纹饰骨簪(见图)。骨簪通长约7厘米,簪体磨制光滑细腻,在簪体的前段浮雕有一只自苇丛中展翅腾飞的天鹅。整幅纹饰画面舒展、设计精巧、刻工精细。

 

  契丹人始终保存有一种被称为“四时捺钵”的传统习俗,因春秋二时“捺钵”最具有的浓郁的游牧民族生活气息,所以很贴切地称之为“春水秋山”。“捺钵”在宋人记述中,解释为“行在”“住坐处”“驻扎营帐”等意思。史载,辽朝皇帝在每年正月即起营帐,率领众贵族、大臣到湖泊大泽。随着春天气候渐暖,候鸟北归,便凿冰捕鱼、纵鹰鹘攫鹅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得大鱼、捕获鹅要举行“头鱼宴”“头鹅宴”庆祝祈福。对于以此类相关题材作为纹饰的饰品,称之为“春水饰品”。天鹅纹饰骨簪作为一件“春水饰品”,表现出当时契丹人生活的原始风貌,也充满着对“四时捺钵”传统习俗的崇尚色彩。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