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金包铜雕龙佩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金银器是中国文物独具风华的门类,器物造型、纹饰屡有创新,百姓亦颇多追捧。清朝金银器制作精细,趋于华丽、浓艳,造型绚丽多彩,纹饰繁密瑰丽,它们或格调高雅,或富丽堂皇,特别是满目皆是的龙纹图案,辅以宝石镶嵌的点缀搭配,象征着高贵与威权,整个器物色彩缤纷、金碧辉煌,与其他时代金银器迥然有别。镇江博物馆藏金包铜雕龙佩饰,就是这一现象的重要反映。

 

  金包铜雕龙佩饰,共四件,大小、纹饰相同,1972年8月出土于江苏丹徒蒋乔,直径4.2厘米。佩饰半球形,盖面四周低平而中央凸起。其外边缘用45颗金珠环绕一周,中心圆凸处高浮雕一四爪盘龙,吻前伸,双目凸起,龙额成虎头王状,首尾相近,鬃毛直立,四腿作爬行状,满身饰鳞片,龙身环绕卷云纹。带饰中央原应嵌宝石一粒以示龙口喷出的火珠(佚),周围以21颗小金珠环绕一圈代表火珠的光芒。四件佩饰,两件下端饰双耳旋转式半圆形环(图1、2),两件无环(图3、4),带环通长8.3厘米。三件佩饰身侧饰长方形对穿双孔(图4),底部平顺完整(图5);一件佩饰侧面无孔,底部镂空三条长方形孔道(图6)。清朝冠服配饰朝带,四件佩饰应是清朝礼服中的朝带佩饰,丝带从中穿过,佩饰下面配置挂环,用以挂佩刀、削、荷包等物,是身份的象征。该组佩饰造型富有立体感,刻工生动传神,极具韵味。

 

  龙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艺术象征,自诞生以来,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时代特征,自身形象亦不断丰富和完善。清朝,龙纹在服装、建筑、器皿的应用是龙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清初,龙纹形象离不开明末遗风。如顺治时期,龙头细圆,上下颚长,上颚突起,如意状鼻,鼻翼两侧对称的长须向前起舞,头毛成蓬状竖起,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朝龙爪紧紧相靠,而是距离较大,向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称清朝的龙爪为“鸡爪”。康雍乾时期,龙纹长长的“猪咀”缩了,显得下颚比上颚长。康熙时龙口略带圆,雍正时则显方形,张口的龙,舌随下颚伸出,舌尖上卷。上下颚的须,康熙时呈锯齿状,以后则分两边,或分成两束长密的羊须状。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头部的角,长而显直且分叉,雍乾后期角的分叉则成山字形。明朝龙头毛是成束的疏毛,呈向上或向后斜冲势,此时头毛细密成蓬松状,有的龙绘成老龙形,下颚都有细密鬃须。龙眼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龙爪的拇趾与食趾相距较大,趾甲显得细小,没有元明时的那种锋利感。

 

  四件佩饰所雕龙纹,为老龙形象,龙角分叉则成山字形,龙眼圆突,龙口方形,龙爪趾甲细小,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感,当为乾隆时期之器。

 

  清朝的金银器丰富多彩,技艺精湛,皇家、贵族阶层使用金银器更是遍及祭祀、冠服、生活、陈设等各个方面,其制作工艺包括了范铸、锤鍱、炸珠、焊接、镶嵌、点翠等,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工艺技法而有所发展,而且为今天金银工艺的发展创新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