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外选修课“搬进”六朝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寻宝”答题,临摹竹简,还原《洛神赋图》——

 

  分组竞赛在展厅“寻宝”答题、自己动手研墨临摹六朝竹简、玩拼图还原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今年4月,一门6个课时的选修课“小石榴课堂”,出现在南京外国语学校的选修课表上,18名初一学生走进六朝博物馆与文物、遗址亲密接触,体验寓教于乐的“六朝历史课”。据悉,新学期开始后,“小石榴课堂”将继续在南外试点,并扩展为横跨一学期的16课时。

 

  近年来,我市中小学校和博物馆互动频繁,但像“小石榴课堂”这样将课堂搬进博物馆并作为学校的选修课程,在全市还是第一次。

 

  今年初,六朝博物馆与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合作启动了“六朝文化进校园”项目,由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南京外国语学校、南师附中树人学校、南师附中新城中学、金陵中学汇文学校等7所学校的历史教师组成项目组,一同备课、钻研教材。

 

  4月,以六朝文化为主题的“小石榴课堂”正式出现在南外的选修课表上。首期课程分为6个课时,结合馆内的文物藏品,从六朝都城、服饰、书画、饮食、宗教等角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动手体验来感受六朝文化。老师们会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分组竞赛成绩和课程考核综合评分,通过考核就能获得相应学分。

 

  南外初一7班的孔令耕上个月刚刚通过了“小石榴课堂”的考核,这个暑假,他成了六朝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者,每天在中庭广场为观众引导参观、介绍博物馆概况。

 

  “在博物馆上历史课感觉很新鲜,大家不用捧着书本,可以自己去观察文物、了解历史,组队竞赛的形式也让每个人更有动力。”孔令耕印象最深的一堂课,就是和同学们一起制作“六朝粥茶”。

 

  西汉至六朝时期,古人煮茶用的是“粥茶法”,就是将茶叶和各种佐料混在一起煮,和现在煮菜汤差不多。在老师的指导下,孔令耕和同学们找来薄荷、橘皮、花椒、盐、葱等史料中记载的“粥茶”配料,一起动手煮茶、品茶,度过了一堂难忘的“六朝茶道课”。

 

  抢纸条竞猜六朝历史知识,拿着局部纹饰照片在展厅寻找对应文物,看谁最先完成顾恺之《洛神赋图》的拼图……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参加选修课的学生被分成红、黄、蓝三组,每堂课都会穿插小组竞赛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乐趣。

 

  最后一堂课,学生们还要接受一项终极考核:用一张A4纸制作“文物身份证”。给文物拍照贴图、标注文物名称和年代、最后再开动脑筋制作一份个性化解读,画连环画、写诗词、讲故事都行。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石榴”。

 

  今年9月新学期开始时,“小石榴课堂”将继续在南外推出,学时也将从首期的6课时扩展为横跨一学期的16课时。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