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万寿宫”款瓷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是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出版的《中国青花瓷纹饰图典》铭文款识卷中第64页:清乾隆《万寿宫款》瓷片。

 

  据光绪《金华县志》记载:“万寿宫即江西会馆也,乾隆四十四年,江西商人建祀,嘉庆八年,敕封灵感普济之神,咸丰三年,准以‘万寿’二字额宫。”金华万寿宫建筑面较大,有五进,二进之间,有天井,旁边走廊有厢房,可供急需者居住,也是商人的货栈仓库。供神地方分二进,第一进许真君,第二进许真君牌位。该宫位于老金华古子城的东入口处,东市街和拦路井的边上,现在启明学校的位置。像这样五进的建筑目前金华只有金东区国际研学村,明清古建筑群——琐园的严氏大祠堂有。可以想象当时万寿宫的盛况和在金华江西籍商人的经营规模。

 

  万寿宫是为纪念道教一代宗师,江西的地方保护神“福主”许真君而建的。有江西籍商人集聚的地方就有“万寿宫”。许真君原名许逊,字敬元。东汉末年,其父许萧从中原避乱来南昌。许逊,明经书,通百家,尤好道家之术。后因晋“八王之乱”弃官东归。曾向谌母学道,云游江南各省。

 

  江西人敬尊许逊为“真君大帝”“福主”,视为地方的保护神,有万寿宫的地方必有“许真君”。但在浙江金华磐安县茶乡玉山镇敬许逊为“茶神”。

 

  有一年谷雨前,许逊到天台县讲法布道,路过磐安玉山,在驿站歇脚,喝到当地香甜可口的山茶,赞不绝口。他见茶树满山遍野,以茶为生的山农正在为茶叶卖不出去而满面愁容。正因为“晋八王之乱”,茶农过着“半年种茶,半年挑盐,无米过年”的困苦生活。为帮助茶农摆脱困境,许逊和道徒就住了下来,他与茶农促膝谈心,探讨交流,改进茶叶加工技术,最终制成“婺州东白”茶。云游时许逊带上“婺州东白茶”四处施茶,到各个道观品茗推介,得到一致好评。各地的茶商慕名而来。“婺州东白茶”畅销各地。“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说:“产茶者十三省四十二州,婺州东白茶者为名茶,大盘山、东白山产者佳,列为贡品。”

 

  到宋代,官府专门在玉山设立茶场,“设官监之,以迎御命,曰茶纲。”玉山茶农为纪念许逊的功绩,尊称许逊为“真君大帝”,并造茶场庙,塑像朝拜,尊许逊为“茶神”。每年的谷雨前茶上市先供许逊,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定为春社,十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为秋社,举行斗茶、品茶、茶事、社戏、龙灯,迎大凉伞等民俗活动,特别在十月十六日,许逊生日这一天还要举行磐安一绝——竖大旗活动。这大旗得一百二十个壮汉才能完成。周边的三府七八个县群众都前来看热闹。

 

  尽管万寿宫在金华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朗朗读书声。但赣籍商人在金华却遗留下了一味特种小吃——江西馄饨。金华也有馄饨,大如人耳。江西馄饨薄如纸,内馅为细碎精肉,味鲜美。现在江西各地已经看不到这味小吃,这江西馄饨在金华还流行着一个笑话:从前有个口吃者到小吃店想吃江西馄饨,但又不知道价格,进店就说“江,江,江西馄饨”,老板娘闻言就放了一碗下锅,那口吃者一怔,接着说:“多,多,多少一碗”,老板娘已把热气腾腾的江西馄饨起锅端到他面前了。

 

  这不是讽刺口吃的人,但一点可以说明江西馄饨是多么易熟。从《金华县志》上得知,康熙六年,金华县的人口约为7万人;由于政局的稳定,康熙五十年后出生人丁永免税役,而雍正朝“摊丁入亩”等政策影响,人口增长较快,到嘉庆九年金华县城乡人口为30多万,人口的快速增长为赣籍商人经营的主打产品瓷器的销量提供了保障。做生意人空闲时搔手背,忙时三餐不定时,容易三个肚肌二个饱。也许江西商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金华发明了速食——江西馄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