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狩猎图》瓷画再现木兰秋狝场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满清靠骑射的强大夺得政权,弓马骑被清朝统治者视为国本。清前期的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都非常重视,他们自己都是射箭高手,他们对骑兵推崇备至。清兵入关后,随着政权的稳定,战事的不断减少,统一战争向恢复生产,经济建设转变,曾经作为满清开国支柱的八旗军队,就渐渐地产生骄逸、贫图享受的风气,日渐失去了原先艰苦奋战、吃苦耐劳的作风。军事实力,作战技能也因疏于操练而失去了早期的实力。

 

  有鉴于此,顺治皇帝在位时,经常率八旗子弟在南苑行围打猎。康熙皇帝更是频繁地进行骑射狩猎,并在承德设置了木兰围场,确定了木兰秋狝制度,行围时间为20天。这里的木兰是“哨鹿”的意思,哨鹿是指猎鹿者头戴鹿头,模仿鹿鸣求偶声,引诱鹿群前来伺机射杀。

 

  秋狝者古代秋天出猎的叫法。古代春猎为搜,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木兰围场变成了清皇室贵族狩猎,举行军事以及训练骑射的皇家围场。参与活动的人多达万人。成为清代最具代表性的骑射、体育、军事活动。加强了国防力量,加强了八旗军队的战斗力,发扬了满族人的优秀传统,增强蒙满团结,巩固了中央集团。

 

  木兰秋狝从康熙二十三年(1683)开始到嘉庆二十四年(1819)结束共历时135年。康熙十分重视木兰秋狝,并表示“围猎不整肃者,照例惩治。”

 

  江苏省古陶瓷研究研究会,主编出版的《中国青花瓷纹饰图典》第266页中的图8-84清康煕《狩猎图》瓷画(见图),就是康熙年的木兰秋狝场面再现。

 

  墨分五色巧为山,只见两位清代满族武士装饰人物,骑在奔跑的马上,一位双手持叉,刺向前方。一位左手握弓,右手抓向前面,不远处有一只兔子中箭伏在草丛中。画面中还有一个人手持枪枝,蹲步,猫腰,低头瞒准射击状,这支枪上还能看见枪膛和准星。这射手像训练有素的狙击手。

 

  一般人看到瓷画中的枪,肯定会讲,这是洋枪。其实此枪不洋,乃地地道道的国产货。

 

  最早的火枪是宋朝人陈规首创发明的,用大竹筒做枪管,管内填以火药。1132年金兵南侵时吃到过苦头。1259年又改进为用火药、瓷片、碎铁子,石子之类的“子窠”。最大射程300米,有效射程100米。目前我国还保存着一支造于1351年的铜火枪,重4.25公斤。上有“射穿百孔,声振九天”的铭文。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霸时火枪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朱棣登基后,还专门成立了世界上最早大规模装备火枪的部队“神机营”,而且还采用了“三段射击”的技术。外国、欧州有火枪那是1510年以后的事了。

 

  在康熙年间,天才级人物戴梓发明了28连发的当时最先进的火枪。但康熙不愿大量装备于军队。还说:“以满州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

 

  正是康熙闭关锁国,只重弓马,没有与时俱进,拒绝先进生产力,一念之差,为后来被列强所欺凌埋下伏笔。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