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_非物质文化遗产_杂技与竞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bjⅵ-4 所属地区 北京·丰台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杂技与竞技

 

  申报人/单位 北京市体育局 申报日期 2006

 

  围棋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古代四大技艺:琴棋书画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古人常用“弈”专指围棋。现见于史录的我国第一位棋手是战国初期的弈秋。围棋在形式上虽只有黑白之分,但棋形变化无穷,棋理深奥幽玄,充满辩证思维。

 

  围棋在原始社会时,纵横交错的棋盘图形已经基本形成。围棋的棋子从汉魏时期方形,演变到唐宋时期的圆形。棋盘也经历了从十、十三、十五、十七直到今天的十九道线的发展过程。

 

  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期,随着围棋高手辈出,出现了有关围棋的著作,其中包括:《弈旨》(著名史学家班固作)、《棋势》、《棋图》、《棋品》、《棋经》等。至唐代,下围棋渐渐成为了高雅娱乐活动,上至皇帝公卿,下至平民百姓,都不乏围棋爱好者。并出现了围棋官职--“棋待诏”,官阶九品,统称为“翰林”。玄宗时的王积薪总结出围棋理论《十诀》一书。宋代刘仲甫的《棋诀》一书,不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是围棋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宋元时期出现了三部影响后世的名著:《棋经十三篇》、《忘忧清乐集》、《玄玄集》。明清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名棋手的高超棋艺及重要棋书理论的带动,促成围棋终于迎来高潮发展阶段。其代表人物为过百龄。

 

  解放前,棋坛寥落,江河日下,濒临灭绝。新中国成立后的,围棋被列为体育竞赛项目。改革开放后,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围棋的普及和提高有了空前的发展。中日围棋擂台赛、应氏杯、春兰杯等一些世界级重大围棋比赛应运而生。随着围棋运动的普及,造就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围棋高手。围棋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