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芝英紫霄观历经千年,修成问学圣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夏日傍晚,穿过芝英一条条悠长的街巷,走过一座座相连的祠堂、宅院,蹚过这个千年古镇的繁荣与沧桑,在紫霄观前驻足。

 

  紫霄观历经千年风雨,已满目沧桑。能进去的,只有东厢房的院子。这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地方,然而,门口一块陈亮撰写的《紫霄观重建记》隶书石碑,叙述着这个院子的不同凡响,记录着紫霄观走过的历史,以及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起过的波澜。

 

  建筑已经老旧,楼墙屋瓦陈迹斑斑。一个生人的闯进,惊扰了老建筑的寂静,陈墙旧瓦间收藏的朗朗书声,一串串滚落而下:脆生生而抑扬有序。书声唤醒了老建筑千年的智慧和诗意,胡则、陈亮、叶适、应典、应廷育,闪烁着思想之光,吟诵着诗词歌赋,从历史中走来……

 

  千年风雨


  与《紫霄观重建记》

 

  紫霄观位于芝英八村东头紫霄路64号,创建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距今已有1481年历史。紫霄观是三教融合的道观,内有慈云禅寺、和尚坟。正殿有三清殿、大雄宝殿、玉皇阁,偏殿有文昌殿、关公殿、胡公殿。道观有城墙、沟渠、暗道、古井等遗存遗址。

 

  那千余年前的南梁,芝英七世祖应昭(487年生)在朝为官,受到痴迷道教的梁武帝的影响,在芝英老家创建了这个家族式道观,开始了紫霄观千余年的行走。

 

  陈亮在《紫霄观重建记》中记录了紫霄观自南梁到南宋600多年间的兴衰。《紫霄观重建记》有道:“……梁氏望此山有王气,掘其地,却有双鹤飞腾而去。但见山川深长宽广,其王者之气不足,又担心影射国运不妙。如此区区小山脉之气象,难道也足以让一国之君产生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忧虑吗?又说紫霄观旁有仙人炼丹之所,梁大同年间开始炼丹矣,是本观所依赖的地方啊!到了钱氏立国时,紫霄观曾经受到崇拜奉祀因而又得到整理恢复。”“……紫霄观是本朝崇尚道教而统一管理和保护的殿宇,因而长盛不衰。可惜于宣和庚子年(1120年)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劫难。一批寇盗趁方腊起义天下大乱之机,不仅把一切值钱的东西掳走,而且焚毁了这座殿宇。盗贼平定后,已无尺椽片瓦,只好按照道士的人数编茅为屋用以居住,同时在其前面敞开三门,使人有所瞻仰……”

 

  梁朝时期,紫霄观兴盛一时。据宗谱记载,应昭的长女为梁简文帝淑妃。549年,信奉道教的梁简文帝曾朝拜紫霄观,紫霄观由此闻名华夏大地。从唐代开始,紫霄观也兼具了书院功能,直到清末,仍有许多应氏子孙在此读书。千年灿烂千年光辉,千年风雨千年修为,紫霄观在历史的风云中盛衰起伏,几经损毁重建。

 

  《青玉案》


  陈亮在此读书研学

 

  武陵溪上桃花路,见征骑、匆匆去,嘶入斜阳芳草渡。读书窗下,弹琴石上,留得销魂处。落花冉冉春将暮,空写池塘梦中句。黄犬书来何日许?辋川轻舸,杜陵尊酒,半夜灯前雨。

 

  如此优美而带着悲伤的词,就是南宋永康才子陈亮的《青玉案》,读来唇齿留芳,悠长婉转,千百年来被后人不断传唱。从词的内容、情境来看,《青玉案》应该写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词中“空写池塘梦中句”,那“空写”两字或是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的“销魂”之情。《青玉案》或是陈亮写于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上书不果之后,这次上书,陈亮怀着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人生渴望,却再次遭遇冷落。词中隐藏着陈亮内心无尽的失意与悲愁。这一年冬天,陈亮与辛弃疾同游江西鹅湖,并约定会朱熹于紫溪,因朱熹不至而东归。

 

  陈亮在淳熙九年(1182年)撰写的《紫霄观重建记》中也描述:“明窗净室,以自启处道经偄书更阅不休,而文墨棋琴皆所不废。客至萧然终日忘其为驿道居民之可厌也。”

 

  紫霄观对于陈亮而言,是亲密的成长之地。在他的少年、青年、壮年时期,都曾在此读书、研学。难怪,在人生失落之时,陈亮选择了回到芝英紫霄观。这里有待他如亲人的道士和僧人,有哺育他成长的“道经偄书”,有他喜爱的“文墨棋琴”。这里是“茂林修竹”的洞天福地。在这里,他的情感得到慰藉,失落抑郁的心情得到释放。

 

  对于陈亮在紫霄观读书的历史,《光绪永康县志》卷之二也有记载:“紫霄观,旧名招仙,在县东三十里。地名,芝英。梁大同二年建。陈文毅,亮,曾读书于此。”20世纪中期,芝英人还能常听到代理住持叶龙火讲述家境贫寒的陈亮在紫霄观读书的故事。

 

  芝英与陈亮的“实事实功”

 

  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称龙川先生,浙江永康人。才气超迈,喜谈兵,南宋思想家、文学家。他曾两次被诬入狱。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状元及第。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任而卒。端平初年,被追谥“文毅”。

 

  作为状元,陈亮的仕途很短,甚至没有赴任。然而,他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他的《龙川文集》《龙川词》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至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陈亮力主抗金,曾多次上书孝宗,反对“偏安定命”,痛斥秦桧奸邪,倡言收复中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他的政论文、史论,如《上孝宗皇帝书》《中兴五论》《酌古论》等,提出“任贤使能”“简法重令”等革新图强言论。其哲学论文,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为“永康学派”的代表。他提倡“实事实功”,有益于国计民生,并对理学家空谈的“尽心知性”,讥讽为“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他还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文章说理透辟,笔力纵横驰骋,气势慷慨激昂,自称“人中之龙,文中之虎”,可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有学者认为,陈亮作为一位处于社会底层、善学敏思的英才,长期在芝英紫霄观研学,对芝英的实业发展耳闻目染,明白实业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对他后来“农商相籍”等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陈亮常在紫霄观读书,感知芝英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创业之道,感知芝英商贸市场的盛衰变化,感知芝英工商业对农业的反哺……或许,正是这些认识,促进了陈亮思想的理性升华,才有了后来著名的“农商相籍”的事功学说。明朝芝英乡贤应仕濂践行“实事实功”之路,与陈亮的思想遥相呼应,彼此印证。

 

  《紫霄观》,胡则曾问学于此

 

  “绮霞重叠武陵溪,鹫岭相将路不迷。白石洞中人乍到,碧桃花下马频嘶。深倾玉液琴声细,旋煮胡麻月色低。犹恨此身闲未得,好同刘阮灌芝畦。”早在陈亮写下《青玉案》之前,胡则已写下了《紫霄观》。少年陈亮在紫霄观里读书时,紫霄观内已有过许多胡则的身影。

 

  胡则《紫霄观》大概意思就是:三月上旬,一个晴朗的傍晚,美丽的彩霞笼罩着流经紫霄观前的武陵溪上空。我行色匆匆地赶往紫霄观,全凭前方有鹫岭迎面引路,才使我不迷失方向。当我刚到白石洞(紫霄观)的时候,听得观前芝英驿道边上桃树林下频频传来的马嘶声。在观里,我一边尽情地品尝着醇香的美酒,一边舒心地品味着轻轻的琴声,酒后又煮芝麻饭用膳,此时已是月色低沉了。我恍惚来到刘晨、阮肇遇仙的世界,但我无奈自己还未能得到超脱碌碌凡尘的幸运,否则,我可以与刘晨、阮肇一起在仙界种植和浇灌灵芝。

 

  诗中的“鹫岭”,本是印度佛教圣地,这里用来借代紫霄观前面的三宝峰。在胡则眼里,三宝峰是“鹫岭”,紫霄观就是他心中的佛道圣地。胡则此次也并非第一次来访,他不仅对紫霄观的地理环境非常了解,而且在心中有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借喻。

 

  胡则(963—1039年),字子正,永康人,芝英应氏的外甥。北宋时清官,在杭州狮峰山附近建有胡公庙。他于宋端拱二年(989年)考取进士,为婺州有史以来第一个取得进士功名的文人。他一生为官40多年,历太宗、仁宗、真宗三朝,先后赴浔州、睦州、温州、福州、杭州、陈州,任尚书户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官职。力仁政,宽刑狱,减赋税,除弊端。

 

  胡则死后,百姓感恩戴德,于是在方岩山顶立庙纪念。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赐“赫灵”两字作为胡公庙额。后来,胡公加封胡公大帝。每农农历八月十三胡则生日这天,各地举办民俗活动,祭拜胡公大帝。

 

  “永康阳明学”重要发源地

 

  黄绾(1477—1551年),字宗贤,号久庵、石龙,浙江黄岩人。黄绾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好友和最早入室弟子之一,他一生践行王学。王阳明死后,黄绾上疏表阳明四大功无人能及,王学三大要旨皆本先民之言。黄绾著书若干,其中《明道编》为中国哲学名著。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八月,已悟道“致良知”的王阳明从江西南昌回到绍兴讲学。这年秋天,黄绾前往绍兴拜访阔别10年之久的师友王阳明。在绍兴停留一个多月之后,从嵊州剡溪前往永康,看望好友应典。与黄绾一道成行的还有临海“王门”学者林典卿。

 

  好友黄绾第一次来永康,应典不亦乐乎,带着黄绾和林典卿游走芝英。据芝英宗谱相关信息显示,芝英的紫霄观、览翠楼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黄绾、林典卿还在永康寿岩、方岩、石鼓寮一带讲学达半个多月之久(芝英宗谱记载为数月),永康有10余人参与,反响较大。据黄绾《永康山水游记》称:“黄绾与应典、周凤鸣、应抑之、周莹、周晋明、周仲器、卢可久等论学之时,皆欢然有省。应天监、赵孟立、徐子实相继复来,论各有得。此外山中小生程梓、周玲、孙桐奋然有志,程文德等皆喜。”

 

  黄绾、林典卿两位阳明门人在永康讲学王阳明的“致良知”,在永康学者中引起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王阳明永康学派”的成立播撒了种子。黄绾永康讲学之后,一批永康学者前往绍兴寻访王阳明。

 

  黄绾在芝英览翠楼和紫霄观停留,或还在紫霄观内讲学,所讲内容就是王阳明心学。继黄绾之后,芝英的应氏子孙应典、应廷育都曾在这里讲解王阳明心学。应典还在永康方岩寿山坑建丽泽祠,聚徒讲学,成为“永康王门”的领袖。王阳明心学还通过应典、应廷育等融入到芝英《二十条家规》之中。此后近500年的时间里,王阳明心学深远地影响着芝英这片土地,应氏子孙中许多人成为王学的践行者。

 

  大儒文人千年诗

 

  紫霄观的晨钟暮鼓与学问、诗歌,在千年之前就结下缘分。

 

  “梅花新染石芸香,云笈研词晋讲堂。白发诗心敦古处,紫霄道脉接仙乡。鹿车常对风原旧,鹤算初周日正长。更羡庭前双玉树,年年畊读奉瑶觞。”清朝官员、诗人王堃(字厚山,号小铁)因为什么原因来到芝英紫霄观有待查考,但他的诗歌已留在芝英的历史上。

 

  写下《与英上人游紫霄观戏述短歌》的叶适是陈亮的朋友:“野水随路贡,东风得木鸣。景物已和柔,川原倍敷荣。藏桑高既条,细草亦丛生……”

 

  叶适(1150—1223年),字正则,号水心,温州永嘉人。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榜眼。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曾任太学博士、尚书左选郎、国子司业、兵部侍郎等职。有著作《水心先生文集》《习学记言》等。

 

  名师应咬香在《步兰亭主人题紫霄观原韵》中这样感慨:“元运变迁代不同,遥遥留下紫霄宫。夜清常见烧丹月,世远难追化鹤风。院宇云归旋聚散,田园螣起遍私公。何堪剥削无休日,古观几埋荆刺中。”

 

  芝英紫霄观来过多少大儒、文人,留下多少思想的火花,我们已无从知晓。然而,据《芝英应氏先型录》记载,观内烧火做饭的道人常听来客吟诗作赋,耳闻目染也学会了作诗。一日,众人饮酒赋诗,那道人上前道:“尔辈我不能乎?”于是授笔赋七律诗一首,顷刻而就。诗云:回忆当时此地游,披荆鉏棘汗如流。釜甑空悬琴煮鹤,红尘牢锁网罗鸥。醉饫松风消炎夏,饱餐爽气度凉秋。夸鹤仙人今安在,山空叶落白云留。

 

  在千余年的时间里,紫霄观成为名士论学、传道,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之所。不仅吸引了永康境内的饱学之士,也吸引了大量外地的名士名家。历经千年,芝英紫霄观已把自己修成问学的圣地,写成了一首长诗。

 

  心中的圣地

 

  芝英宗谱《灵泉先生传》里有云:“从父讳希文,字崇周。少尝泽豹于紫霄道院。灵溪旋绕其侧,公日临流洗砚,遂号灵泉云。厥考天敏府君,龚令尹寒泉公,以‘云林高蹈’颜其堂者,从诸父宿州守芝田公学。”

 

  《松月应翁行状》写道:“余少读书紫霄道院,有松月应翁者,余先祖姑丈也,爱余独至。”

 

  “紫霄始自大同兴,化鹤仙人已上升。幸赖宋贤留一石,千秋胜迹不骞崩。”应氏子孙名师应咬香通过《紫霄化鹤》写下自己心中的紫霄。

 

  “勋名钟鼎垂青史,文彩龙鸾焕紫霄。”永康应氏宗亲、民国著名书画家应均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紫霄观是应均心中的圣地,也是所有应氏子孙心中的圣地,让所有了知紫霄观前尘往事的人心怀景仰。紫霄观的思想之光闪烁千年,这里梵音袅袅、书香阵阵、诗意不绝。

 

  记者 吕纯儿 文/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