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三家博物馆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5月18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现场公布第十四届(201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奖,江苏三家博物馆获奖。

 

  南京博物院:


  讲述两大文明的故事

 

  当木乃伊遇上金缕玉衣,南京博物院精心策展的“法老·王——古埃及文明与汉代文明的故事”获第十四届(201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展览将汉帝国的文明与古埃及的文明进行对比展示,在物质、文化、精神等方面进行理解与阐释。来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近百件古埃及精品文物,与南博院藏中国汉代诸侯王陵精美艺术品同室争辉,主办方精心挑选100余件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出土精品文物和安大略馆馆藏古埃及文物,从不朽、生活、权力、生灵四个角度对展览进行解读。

 

  “法老·王”展览采用全新VR虚拟现实科技,创造博物馆参观全新体验。为配合此次展览,南博推出系列教育活动,包括专题导览、公众讲座、家庭活动等,邀请专家学者为观众详解展览背后的知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纪念馆: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义必胜 和平必胜 人民必胜——中国战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审判日本战犯史实展” 获第十四届(201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

 

  南京不仅是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发生地,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和中国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所在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个必胜”史实展通过历史照片、珍贵文物和音像资料片等形式,展示中国抗战胜利时刻,警醒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三个必胜”主题展共展出图片1100余幅、文物6000余件。该展门厅处为“老兵记忆——我们胜利了”的场景,正面是一尊铜雕,他的名字叫于文瑞。当年在现场负责警卫工作的他,亲眼看到过冈村宁次低头弓着身子进入会场,见证了1945年9月9日南京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的全过程。展厅内再现了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现场。

 

  展厅内的“手印浮雕”墙令人印象深刻,史实展以在全国各地征集的抗战老兵手印为素材,在米黄色砂岩弧形墙面上印着648位抗战老兵的一排排血红手印,每个手印上都有姓名和编号,一旁配有证人证言视频和播放装置,营造观众与抗战老兵的跨时空对话。

 

  苏博:展示文艺复兴艺术精品

 

  2016年,苏州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首次合作,举办“ 大英博物馆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素描精品展”,荣获第十四届(201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

 

  展览设计抓住“大英博物馆”与“文艺复兴”两个关键词,营造出一个兼具两者信息符号的参观空间。历时3个月的展览精彩不断,共吸引海内外观众21万人次。素描展是大英博物馆为苏州博物馆新馆十周年量身定做的一场艺术特展,也是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提香等40余位文艺复兴艺术大师49幅素描真迹首次联袂来到中国,通过金属尖笔、硬笔、垩笔纸等丰富介质呈现人物、运动、光线等六大经典主题,全面展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图景与大师风采。

 

  此次展览提供志愿服务200余次。配合展览,苏州博物馆共策划文博论坛、素描大赛、音乐欣赏、亲子互动等相关教育活动44场次,参与人数超过2000人,受到公众的认可。

 

  为配合展览,苏州博物馆引进大英博物馆系列文创产品,包括手表、茶巾、拼图、铅笔盒、各式首饰等,共计59款。多款知名系列明星文创产品在展览中期就已售罄,展览期间所有产品销售额达23万元。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江苏省博物馆将进一步扎实工作,让博物馆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和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