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 秦陵博物院互联网+智慧服务平台上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秦陵博物院互联网+智慧服务平台今日正式上线

 

  6月16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下简称“秦陵博物院”)互联网+智慧服务平台,历时3个月酝酿,正式上线运行。该项目为秦陵博物院与腾讯公司首期合作项目,系“互联网+中华文明”——秦文化传播与创意工程一期开篇之作。

 

  仪式现场,全国首批博物馆小程序“兵马俑小助手”同步上线,方便观众掌上收听博物馆自助语音服务。同时,活动现场发布的“你好,兵马俑”互动游戏,用AI(人工智能)实现秦俑与游客的面部比对,让访客寻找自己与前世最像的秦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秦陵博物院互联网+智慧服务平台上线仪式现场

 

  掌上互动寻找两千年前的那个秦俑兄弟

 

  本次上线的秦文化传播与创意工程中的一大亮点是——“你好,兵马俑”互动小游戏,游客关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方微信,进入游戏页面,通过自拍照上传,可以快速匹配出与游客最像的兵马俑。当然,如果想找到这个秦俑,还可以通过俑坑排列地图,找到这个秦俑兄弟在哪个坑的具体位置。

 

  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和两千多年前的哪个秦俑最相像,通过这种有趣的互动体验,提高游客的游览参与,让每个参观者在互动娱乐中感受秦文化魅力。

 

  体验优化掌上实现自助导览、导游预约

 

  此次上线的秦陵博物院互联网+智慧服务平台,以微信平台为主要载体,实现随时随实现场景服务和互动体验。

 

  场景服务功能包含导游预约和在线语音画册两个产品。以微信平台为基础,具有高频使用的场景,观众可在手机端自助预约满意度最高的导游服务;自主游览时,随时打开想获知的文物讲解服务。为了让观众更“触手可及”地享受服务,在上线的小程序——兵马俑小助手中,可以即时开启语音服务,并查看兵马俑各场馆的舒适度。

 

  互动体验包含“秦直道”和“寻始皇赐官爵”两个产品。在观众排队购票的碎片化时间,都可以打开小游戏,通过“我为秦军送粮草”、“寻找始皇帝”等游戏,便捷地了解秦直道的历史知识、了解秦国疆域版图和大事件。

 

  拥抱互联网+ 让千年兵马俑活起来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奇迹文物,兵马俑让众多国家元首慕名而来。然而,作为普通游客特别是年轻群体参观时,普遍反映兵马俑“不够好玩”。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说,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就是希望打动年轻人,让他们对传统中华文明有兴趣。

 

  侯宁彬表示,现在很多遗址已经没有原貌,呈现在观众眼中的可能就是一个封土堆,如果只通过语言解读,一定很抽象,使游客难以理解,历史也会变得晦涩。目前,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虚拟呈现,使历史变得一目了然。比如陪葬坑、铜车马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复原。

 

  “互联网就是现在最好的体验方式。”侯宁彬说,通过互联网实现互动,能让年轻人有最真切、直观的感受中华文明到底有多伟大,不仅可以吸引游客到博物馆来,也是变相在传播秦文化。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让兵马俑“萌”起来。

 

  强强联手做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

 

  2016年,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探寻互联网+博物馆新模式,成为包括秦陵博物院在内的众多博物院势在必行之策。

 

  2017年4月20日,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成功举办,院长侯宁彬在旅游论坛上进行了以“当互联网+邂逅中华文明”的主题演讲,提出通过“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构建秦陵博物院生态圈、建立开放的数据源、回归经典文创产品的发展理念。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指出,陕西作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和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其文物资源具有强烈的致高性和独特性。近年来,陕西省在文物信息资源整合、数字化展示应用、文化互动体验等方面做了诸多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文物大数据分析与利用、文物素材提炼、产品开发、旅游产业升级等方面,距离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这次推出的智慧服务平台走在了行业前列,具有针对性,也体现了文化氛围和时代精神,对文物信息与数据的深度挖掘也符合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要求。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为大家分享了博物院互联网+行动的概念,并进行第一阶段的产品功能展示,丰富有趣的产品体验革新了受众对历史文化的接触方式,是在年轻一代中传播好秦文化的先驱之作。

 

  未来三年,秦陵博物院将搭乘“互联网+”的快车,围绕“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在打造秦文化传播与创意发展的道路上自信前行。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