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家博物馆等您

国家博物馆公益鉴赏活动现场-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国家博物馆公益鉴赏活动现场

 

  坐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既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也被称为国家的文化客厅——这就是中国国家博物馆。

 

  是的,我工作于此,是一名守护着近140万件宝贵文化遗产、从事文物艺术品鉴定工作的国家博物馆馆员。然而,在2012年入职后的头两年,我对一些工作一直不太理解,比如:我们为什么要开展面向社会的公益鉴赏活动?用领导的话说,这是国博坚持“服务立馆”宗旨,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尝试。但当时的我却不这么认为。

 

  首先,作为国博的业务部门,全年有大量的日常工作要做,时间安排较满,因此公益鉴赏活动只能在节假日进行。这就要牺牲馆员们的休息时间。而举办一场公益活动往往需要繁复的前期筹备,馆员们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不仅如此,因为参与公益鉴定活动的群众较多,为了节省时间,馆员们有时甚至连午饭都没时间吃,一天的活动下来筋疲力尽,尤其是几位上了年纪的老同志。

 

  其次,凡是收藏爱好者,无不对自己的藏品珍爱有加。这就要求我们在举办公益鉴赏活动时格外小心。取放收藏者的藏品时一定要轻拿轻放,严格遵守文博界和古玩圈的规矩,不可有任何疏忽大意;出鉴定结论时要有策略,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下,不可太过直接的否定藏品,尽量使用委婉含蓄的说法表明鉴定意见。可即便如此,有时还是会碰到一些执拗的藏家,不光不认同我们的鉴定意见,甚至有时还出言不逊。

 

  我那时认为,搞这种公益鉴赏活动费力不讨好。但每当我跟单位里的一些老馆员抱怨时,他们都只是笑笑,说我还年轻,以后就明白了。

 

  5年工作下来,我渐渐对从事的工作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收藏越来越热。出于经济利益诱惑,市面上涌现出大量文玩古董的同时,也出现制假售假的乱象,文物艺术品鉴定人员也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收藏、鉴定市场,很多群众都觉得“水很深,看不懂”。通过近年来举办的一些公益鉴赏活动也可以发现,虽然群众的收藏热情很高,但赝品多、真品少,精品就更少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泛地普及文物艺术品收藏方面的知识,提升收藏爱好者的鉴赏水平,十分必要。也正是为了帮助广大收藏爱好者拨开迷雾,我们才推出了面向社会的公益鉴赏活动,不定期地把藏友们请进博物馆,和他们分享文物鉴定及收藏方面的专业知识。

 

  我在做艺术品鉴定工作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事。曾有一位北京的退休工人拿来一堆瓶瓶罐罐鉴定,说是卖了北京二环内的一套房子买的,他说自己积攒了两个屋子的“宝贝”;一位来自河北的憨厚农民带来一个鼻烟壶鉴定,其实很明显是地摊货,却被上海一家鉴定公司收取了1.5万元费用后鉴定为晚清时期大师作品;一位年轻的加拿大华侨在得到我们对他的藏品的肯定后,主动留下了联系方式,表示如果国家需要,愿意随时将藏品捐献给博物馆……

 

  国博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该为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做出贡献。如何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业务知识,更好、更多地服务群众,则是我作为馆员应当思考的问题。为群众服务不是高高在上等着群众来找我们,而是要放下身段、接着地气,真心实意地靠近群众。如此,才是一名合格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

 

  (作者单位:国家博物馆)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